加载中…
个人资料
kukurany
kukurany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579
  • 关注人气:38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为什么相信星座

(2010-02-06 18:09:28)
标签:

杂谈

分类: 生活点点滴滴
在身边的大多数人都不相信星座的时候呢,我会和很多人讲,这个东西是不能轻易否定的,像一些传统上认为superstitious的东西,例如看手相、看面相、摸骨等等,都是不能轻易否定的,因为各种算命都要预测人的前程,近期的或是远期的,这个就和人的性格关系很大,而人的性格(或者是动物的性格,--如果不说personality这样很强烈的人的色彩的概念的话,可以说是某种行为模式,对特定环境的可预期的反应模式)从现在越来越多的行为遗传学研究,可以认定是有着相当大的遗传因素的影响的,所以手相、面相、骨相这些同样是遗传影响很大的东西就会和人的性格有很强的相关性(基因间因为位置的邻近而导致的遗传连锁性?),所以会有这样的经验积累:什么样的手相面相骨相(也就是什么样的遗传背景),大概会有一种什么样的人生,当然算命行当的人本身未必想到遗传这一层,或者他也可能完全不懂什么遗传不遗传的,只是他有这个“知识”,这个很像传统中药,我尽管不知道作用机理,甚至不知道具体化学成分,但是我知道怎么配伍出来的药汤子就能治什么样的病

当然这个东西variation是很大很大的,因为环境的作用也很重要,生活里很多偶然事件可能对一个人一辈子的命运有着重大影响,这个是单由遗传因素无法预测的,所以这个只是一个概率分布的问题,我不可能算准每一个人,但是一百个人我算对六七十个,那就很说明问题了

我不排除很多江湖骗子完全没有这样的“知识”积累,纯粹是招摇撞骗的,这个对算命行当的信誉损害很大

至于星座我常常觉得有更强烈的生物学原因,因为学过neuroscience里面神经发育那部分的都知道有一个概念叫critical period,就是说神经细胞之间到连结pattern就是在出生后不久一个很窄的time window里面确定下来的,之后终生的经验虽然还能modify,但是比起critical period的影响已经是很微不足道了,经典的实验是那个视觉剥夺以后视皮层column的观察

神经组织不同于其它组织器官的重要特点就是connectivity的复杂性,正是不同的连结方式决定着一个人的personality,而这种连结是随时受到环境影响的,而critical period的影响最为重要,所以人的性格也受到这样的时间因素的调节,这里就可以引入星座的影响了

星座无非就是说一个人出生在一年中的某个月,12个月是一个天气气候的循环,所以人的性格根据12个星座也分成12类别,考虑前面关于出生后critical period对人的早期神经发育及日后性格形成的影响,那么“星座决定性格”的说法就可以转换成“和月份相关的某种自然因素,通过影响人体早期神经系统的发育(对性格形成有重要作用的脑区的神经环路<neural circuit>的塑造),对此人日后的性格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先不着急说具体因素,这样的说法实际上有一个自然的推论,就是越是在月份当中出生的人,他的性格应该与普遍的对这个星座性格的描述符合度越高,反之如果在两种星座日期交界处出生的人,应该兼具两种星座的性格,但是都表现得不强烈,--我们没有理由认为12个月份的性格形成是离散式分布的,相反应该在任何两个相邻的极端之间有一个过渡,而实际上几个前后相接的星座其性格描述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表现出连续变化的趋势的,像是正玄余玄函数那样

关于具体因素,我也设想过一些,最初的时候我想着是气候、天气,因为这个最直观嘛,但是很显然这个不对,因为南半球和北半球的气候是完全相反的,但是并不是同一个星座在南半球和北半球也有迥然不同的性格。然后就是宇宙学,不同的月份里面地球和其它天体的相对位置,这种相对位置通过对地球物理学的影响而调节人类的神经发育,--这个似乎更靠谱一点。然后还可以想到地球内部因素,诸如此类的

关于星座和性格的关系的生物学方面,我目前只是想到这么多,需要有人去研究,而这种研究或许是等到我们对神经系统的发育、这种发育和性格形成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之后,将会水到渠成的

下面我要自相矛盾了,说一些星座和性格或许确实没有“必然”联系的argument,但也还是为了解释为什么流行的那些星座性格的说法真真切切地与现实有那么强的一致性:抛开生物学,我要讲社会学了

20世纪50年代开始,社会学里出现了一种labeling theory,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举一个研究青少年越轨、犯罪的例子(懒得翻译成中文了,英文照抄如下):在大都市的贫民区里,常有这样的事件:Sally's parents fought bitterly and finally were divorced; her mother took a job and was rarely at home; Sally underwent a great deal of stress, became pregnant, and in due time became an unwed mother and thereby a delinquent.  或者有另一种说法:Sally's family lived in a lower-class neighborhood; Sally began to hang around with a "tough" gang, and as a result she became an unwed mother and a delinquent.

排除开这些对环境因素的强调,labeling theory可以给出一个完全不同的story: Sally was in a parked car with her BF one evening. After a few embraces she struggled free and insisted that it was time to go home. The boy was about to start the car when a police car rolled up, and a searchlight caught Sally buttoning her blouse. This was followed, through the rest of the night and the following days, by brusque commands, a ride in the squad car, fingerprinting, a personal search, a medical examination, calls to parents, charges of curfew violations and statutory rape, and lectures by police sergeants, juvenile court officials, probation officers, school administrators, and the family. As a result, Sally went out at the next opportunity and got pregnant.

也就是说,社会规则的违背者并非主动寻求越轨,即使生活在被认为有普遍delinquency的区域,但是这种生活环境必定会给其中的人们贴上某种“标签”,这种“标签”在一定际遇之中会以某种社会强制为中介对个人的行为发生决定性的作用,这种作用是如此强烈,以致于仅凭个人意愿是无法对抗的(again,就是Mills的政治哲学:personal troubles are public issues)

从labeling theory,美国社会学家埃尔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发展了角色扮演的理论,认为每个人在社会生活里都在主动寻求对某种角色的扮演,就像在舞台剧里一样,既然是角色扮演,就有很大的先定成分和社会强制。戈夫曼在精神病院研究精神病人很多年,得到一个结论:the mental illness is a social role just like any other (mentally health people) and that the mental hospital is a place where people learn how to be properly mentally ill.

引述这些,是因为当我读Randall Collins的书,介绍到这个理论派别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星座的问题。我们去众多行政机构办事,总是要填很多个人信息:姓名、籍贯、职业、生日......这些都是labeling,都是我们要扮演的social roles,而星座和生日勾连,星座性格的描述就构成了对这种“标签”、这种社会角色的剧本式描述(星座在中国古代有一个类似的版本:生辰八字,那同样是一个繁复的描述系统,但是内容应该和现在的“星座学”差不多,--我觉得严谨得说astrology并不是我们现在正在讨论的东西,所以我想自己造一个词,psychic constellationology)

所以或许你们能猜到我要讲的意思了:没有人生来是相信星座的,但是生来是带着星座标签的,没有人主动地寻求按照星座对自己的描述去生活,但是在潜意识中会不断地排斥其它的可能性而最终靠近这种描述,并且因此在意识层面对星座学的相信程度越来越强,这反过来又加强了主动对星座描述的生活方式的靠拢。这就真的像拍戏一样:演员和角色的越来越深的交融,就是“入戏”了

说到这里,这个同样只是hypothesis,需要精心设计的研究,但我想这比前面提到的生物学研究要简单得多:实验需要测定的只是被试对“星座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这要设计得很精巧才行,防止被试撒谎),以及通过客观的性格测试来测定被试与“星座学”性格的符合程度,然后确定这两组数据是否有正相关。而且这个研究可以用横截面数据,在同一时间内测定一个人群,或者用time series,对同一个人在不同年龄取值,这样可以研究生活经历在其中的影响

我真的希望某一天翻看nature或者science的时候看到这样的报道

对于“星座学”为什么在现实中有那么强的符合程度(包括生辰八字,古代人为什么在重大决策上要考虑当事人的生辰八字,无非是这里包含了个人性格的抽象信息,隐含了命运的走势,和“星座学”的功能是一样的),我们可以有各种不同的解释性设想,我相信还有n中假说可以提出来,关键问题是如何验证。Buy these are not the most important points i want to say here

无论是星座对性格的影响(如果不说是决定的话),还是出生地点、家族历史、教育背景等等对性格的影响,都是作为社会舞台上的演员其个人所无法左右的:不能不承认人生的绝大部分时间甚至全部,都耗费在对早已编定的剧本的角色扮演上。没有人能够冲破角色的限制,即使他的生活范围再宽广、视野在开阔,也不过跻身于舞台上的骨灰级玩家行列,也不过是比别人更早地入戏,更贴切地扮演着剧本里设定的角色。一旦冲破了角色的限制,人就不再是人,而成了神。但是尼采告诉人们,在最平凡的世界里,也不能放弃对“神性”的追求,即使那只是天际边的一缕微光

 
请选择一项最多可选1项
发起时间:2010-08-30 11:00    截止时间:2010-10-30 11:00    投票人数:0人
  • 0(0%)
  • 0(0%)
  • 0(0%)
  • 0(0%)
  • 0(0%)
投票已截止
最后投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