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冷眼冷语 |
“中国证券第一案”青岛开审
东方电子股市神话破灭
在不少股民的眼中,当年炙手可热的“东方电子”是他们不敢回首的噩梦。站在当年的位置来看,东方电子股票至今仍然在低位徘徊——
“东方电子案”青岛开审
近7000人索赔4.42亿元。由于证据交换尚未完成,原定今日开庭时间延后
上世纪90年代,“东方电子”曾被证券市场喻为一支传奇的“神话股”,在上市的头五年,不断创造股价新高,受到数万股民的狂热追捧。可就在这支股票不断飙升之时,“东方电子”却突然爆出董事长、总经理等人财务造假被审查,此后“东方电子”股价迅速跌入低谷,并从此一蹶不振。
2003年,来自全国各地的股民相继到法院起诉“东方电子”,要求索赔。在“沉默”了近三年后,东方电子案即将进入全面解决阶段,这一起中国投资者起诉人数最多、起诉标的最大的证券市场虚假陈述民事赔偿案即将浮出水面。
“神话股”的破灭
1997年1月21日,烟台东方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名称为“东方电子”。
2001年,检察机关查明,烟台东方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隋元柏等人在1997年至2001年8月期间伪造公司业绩,指使公司财务人员炒作,将大部分股市收益用于虚增主营业务收入。长达五年时间,“东方电子”编造虚假经营业绩达17.0499亿元,占历年销售收入总额的47%。为了换取光辉形象的工程时间跨度之长,造假手段之隐蔽,涉及金额之大,堪称中国证券市场之最。
2001年7月,中国证监会开始对“东方电子”的问题展开调查;2002年4月18日,“东方电子”发布风险提示“因重大会计差错调整可能导致经营业绩下滑”;同年5月8日,“东方电子”被深交所“特别处理”,戴上ST帽子。“东方电子”迅速由“第一蓝筹股”变成了“垃圾股”,奇高的股价大幅缩水,短短数月损失数亿元,数万中小股东遭受重创。
近七千人提起索赔
上海股民曹小妹和青岛股民陈鸿君等人最早起诉,2003年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此案。至今已有6989名投资者向东方电子提出索赔,由于一部分投资者采用的是共同诉讼形式,案件总计达2716个,诉讼总标的为4.42亿元,诉讼费用约1800万元,两者合计约4.6亿元。
东方电子案成为中国证券民事赔偿第一大案,也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一起跨地域的民事诉讼案件,该案还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颁布生效以来受理的第一起案件。
本月青岛开庭审理
2003年,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收到第一份起诉东方电子虚假陈述的民事诉状,从此,全国各地股民陆续将诉状递到了青岛。而根据山东省高院2002年3月20日发布的文件,山东省内因上市公司虚假陈述引发的证券市场民事赔偿案件的管辖权问题已经明确界定,青岛市中院负责审理烟台、威海和青岛等地上市公司虚假陈述引发的证券市场民事赔偿案件。因此,“东方电子”索赔案将全部在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
由于涉案人数多,赔偿数额计算复杂,市中院将在2006年9月5日-12日进行证据交换及开庭,审理其中的毕晓燕等100人起诉公司虚假证券信息纠纷一案。
原定开庭时间延后
昨天下午,市中院法官表示证据交换尚未完成,原定今日开庭时间将延后。
昨天,证据交换仍在进行当中。“我们手里的证据是身份证明、从交易所电脑里调取的记录、对账单、烟台的刑事判决书等等,我们认为这些证据可以形成链条,证明原告的损失。”山东铭丰律师事务所顾文江律师是毕晓燕等100人起诉案的代理律师,目前委托他代理东方电子案的已达500多人。他告诉记者,有了这些证据,烟台东方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应该为此负责。
记者昨日联系东方电子代理律师以及公司人员,但没有得到确切答复。
专门软件计算损失
对于股民们来说,“个人到底损失了多少钱,能得到多少赔偿”是他们最关注的问题。据记者了解,曾有一些律师提出移动加权平均法来计算原告损失,但这样计算方法较复杂,需要对每笔买入作加权平均,每次卖出作扣除相应数额处理。针对利息的计算,一些律师主张采用日积数法,该方法也是银行计算活期存款利率的基本方法。
为节约时间,市中院委托软件公司设计、开发了一套“证券虚假陈述损失计算系统”,这套系统根据股票投资逻辑的特殊性设计,确定了原告的股民身份和持有股票的数额后,将精确计算出每名原告的损失,这在全国法院系统中尚属首创。
“揭露日”成庭审焦点
顾文江律师认为,作为原告,最重要的是赔偿的数额问题,因此损失计算的基准点是本案的关键。
目前,对本案的“虚假陈述揭露日”存在两种观点,一是2001年9月14日,某全国性证券媒体对“东方电子”财务状况提出质疑,二是2001年10月12日,中央电视台揭露东方电子财务造假。两个基准点尽管相差了不到1个月,但据他估计,诉讼赔偿的最终计算结果可能会相差上千万元甚至更高。
顾文江透露,软件已经确定,因此“虚假陈述揭露日”定为哪天将成为本案争论的焦点,因此审理中双方一定会就这个问题展开辩论。
前一篇:苏泊尔并购案再显中国制造困境
后一篇:读《论语》与做人、做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