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W.钱·金和勒妮•莫博涅提出了蓝海战略,认为大量的企业聚焦于高度同质化的产业,也就是红海,红海中极端激烈的竞争拉低了产品售价,抬高了原料进价,是利润的大敌。蓝海战略就是超越同行的普遍视野,将关注点从同行集中关注的产品移向未被发现,未被满足的客户需求,以拓展非竞争性的生存空间,也就是蓝海——
一片营养丰富而又无人争夺的水域。
投资作为一项以获利为目的的经济活动,同样存在竞争。亏损是如何造成的?我认为很大一方面可以与经营亏损一样归结到“竞争”两个字。亏损投资者的常见做法是:在投资成为一种社会时尚时买股票,在其他投资者纷纷离场时清仓;买入市场普遍看好的股票,卖出不受欢迎、乏人问津的股票;永远追逐市场热点,及时抛弃过时概念。(有点类似于追星族,当红明星一拨一拨上,过气明星一拨一拨下来)也许在很多人看来这是理所当然的做法,但是从“竞争是利润的大敌”这一普遍商业法则的角度来看,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买入时面临买方的激烈竞争,卖出时又面临卖方的激烈竞争。经营的红海,是有大量的同行在以低到令你心痛的价格拼命推销完全相同的产品,又有大量的同行在以高到让你心惊的价格争着采购完全相同的原料;投资的红海则是有大量的投资者在以低到令你心痛的价格拼命抛售你同样想卖的股票,又有大量的投资者在以高到让你心惊的价格争着买入你同样想买的股票。如果你的做法总是与大量的人一致,面对的价格就总是不利于你。因此,蓝海战略首先要求破除同行认为理所当然的思维定势,从别人普遍忽视之处寻找机会。
那么是不是买入市场最不看好的股票就可以远离红海呢?非也。蓝海战略从来都不等于做一种谁都不做的产品。谁都不做的产品如果没有需求,只你一家做已经多余了;买入谁都不买的企业同样有可能让你1分钱都拿不回来。经营的蓝海,强调通过开发新需求,进入不被其他从业者关注的,有利可图的新市场、新产业;投资的蓝海,则应该是通过认真调研,买入不被其他投资者关注的,有利可图的优质企业。被市场忽视的股票未必是蓝海,被市场忽视的优质企业股票才是蓝海。
关于如何寻找蓝海,还有很多内容可以慢慢讨论。在开始之前,是否了解一下蓝海战略能带来哪些好处呢?
首先,自动获得“人弃我取”的逆向投资效果。严格执行蓝海战略,必然是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蓝海投资者一定不会在市场特别狂热时满仓,因为这时没有任何股票是被忽视的,只要买股票就会发现自己在跟人抢购。
其次,不易被传闻和炒作所影响。当听到有主力介入某只股票时,蓝海投资者的反应是“它已经不再被忽视了”。事实上,传闻和炒作引发的一波又一波“淘金热”和“逃命踩踏事件”是很多投资者亏损的重要原因。
再次,由于明确了任务,划定了自己的边界,蓝海投资者更容易将可控范围内的事情做到极致,而拒绝那些成为市场普遍关注点的、令人难以抵制的种种诱惑。并且,远离市场的喧嚣,不在猜测走势上花心思,才能专注于公司调研——蓝海投资者唯一应该下功夫的事情。专注是各行各业成功者的共性。没有一辆车可以既是出租车,又是公交车,顺便还捎上几吨水泥,把所有“该赚”的钱全赚到。(除非他是变形金刚)
最后,节省交易成本。由于决策机制简单,蓝海投资者的交易频率很低。不要小看一次千分之几的交易成本,多少证券公司都是靠它养活的。
这么看来,为了找到属于自己的蓝海,就经常要走一些与众不同的思路和做法,别人关注什么就偏偏放弃什么,别人忽视什么却偏偏重视什么。蓝海经营者必须重新审视红海思维,实事求是的界定更加合理的客户价值和产业边界;蓝海投资者也必须全面反思市场观点,从事实出发建立自己的一整套股市观、投资观和企业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