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

标签:
书评文化杂谈 |
分类: 其他文章 |
70后的大学生,谁没读过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契诃夫?那个时候陀思妥耶夫斯基并不是最著名的,虽然罗翔说他是最伟大的俄国文学家。80后的学生读的已经是韩寒郭敬明了,90后读的是匪我思存、我吃西红柿这样的网文大佬,00后的学生上课偷看的是一些我闻所未闻、可能他们自己也没记住的网文小作者。
那些年我读的俄国文学,书中经常是大段大段的风景描写,田野、农庄、雾气弥漫的树林,仿佛俄罗斯广袤的土地呈现在面前。还有大段的整页的心理独白,这需要耐心读下去。这几年手机广告推送的网络小说,我偶尔点进去,完全不是这种套路,要么霸道总裁只爱我,要么一觉醒来拿着手机或百宝箱穿越了,通篇只有情节和对话。下图:我几次被这个广告推送气得不行,这都是些什么脑残小说啊!
今天的一些年轻人读陀思妥耶夫斯基倒是因为罗翔的推荐。幸好陀思妥耶夫斯基已去世一百多年,不然罗翔做《罪与罚》专集时,可能会被认为是拿了卢布的软广告。看了罗翔的《罪与罚》就知道为什么一个法律学者能够那么出名,因为他不仅讲法律也讲人性懂哲学,口才好的背后是读书。在这期节目里,罗翔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罗斯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并且说他认为这个之一可以去掉。他说托尔斯泰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广度,陀思妥耶夫斯基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深度。——在此以前,我一直认为托尔斯泰才是俄罗斯最伟大的作家。
罗翔在《罪与罚》这一期节目里讲到,很多信奉进步观点的知识分子都非常爱抽象的人,而忘记了对具体人的责任。你越爱抽象的人,越觉得身边的人是如此的肮脏,如此的卑劣,如此的不值得爱。罗翔认为不仅要爱抽象的人,也要爱具体的人。他举例卢梭,卢梭的行为是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无法理解的。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卢梭为人类的受苦眼泪涟涟,写了《爱弥尔》成为著名的教育学经典,但他把自己的五个孩子全送进了孤儿院。罗翔说卢梭的《忏悔录》是一本恶心的书,因为他其实在为自己辩解。我曾经有过这本书,但后来始终找不到了。现在我只有一本托尔斯泰的《忏悔录》,这是一本薄薄的书。
于是我找出《罪与罚》准备重新看一下,当我拿出这本“san十”年前购买的书,发现自己已经看不下去了。——这个“看不下去”,是指书的印刷,它居然是五号字体。我发现以前我买的很多书,包括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上下册)、包括反复读过的《红楼梦》,都是五号字。无法理解当年的编辑们为什么要选用这么小的字体??“san十”年前我看这样的书籍,没有提出疑问,现在年纪大了,觉得这些书简直要用放大镜,以前看到同事把近视镜推上去看手机,觉得好笑,现在发现自己也开始老花了。
所以我决定重新买一本新版的《罪与罚》,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另一本书《卡拉马佐夫兄弟》。附带说一句,“san十”年前我买《罪与罚》是12元,现在当当网上是28元。我买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是13.8元,现在当当网上30元。“san十”年前一碗面条0.5元,现在5元。书价的上涨远低于物价的上涨,所以买书是划算的。
关于《罪与罚》的几个译本。“san十”年前我买的是译林出版社的非琴版,这个版本似乎不太有名,网上比较推荐的是译林出版社后来出的汝龙版、人民文学出版社朱海观、王汶版,还有比较新的果麦文化的曾思艺版。
至于我读了《罪与罚》之后的感受,首先,陀翁的代表作,不是我这区区几百字可以评论的,不知有多少人写过认真研究的小论文。这也再次让我觉得我当年就应该学中文,我读中文系成绩一定很好,那些阅读任务、课程论文我绝对不会敷衍,我会有兴趣的认真完成。
先说故事概要:《罪与罚》讲述的是因贫困而辍学的法律系大学生拉斯科尔尼科夫,用斧子砍死了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女人和她的妹妹,并拿走了她的钱财,但他杀人的动机并不是谋财害命。后来在善良纯洁的妓女索尼娅(是的,纯洁的妓女)的劝说下,他选择了自首,接受社会的处罚。
我认为《罪与罚》的价值主要在于三个方面,一是表现了俄国社会底层的压迫。19世纪很多文学作品都是批判现实主义,表现底层的压迫,这一点其他作家也能做到。
其二,据说《罪与罚》可以用来研究犯罪心理学。虽然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有自己的理论,但他杀人后不仅不是心安理得,反而陷入各种神经质的心理和焦虑表现中。那种纠结的心理让我都跟着他煎熬,甚至对他的神经质感到厌烦。如果他镇定自若,原本没人能发现端倪的。陀翁1866年写的这本书,可以说是后来很多犯罪文学、影视剧的鼻祖。
其三,小说中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阐述了一套超人理论,这世界上有两种人,超人和虱子,超人有权利捏死虱子,杀死那些对社会无用甚至有害的人是无罪的。主人公杀死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婆,并不认为自己有罪。据说这种超人理论成为尼采和希特勒的思想基础?
“杀死她,取走她的钱,用这些钱可以为整个人类以及公共事业服务:你难道认为,千万件好事还不能抵消那小而又小的罪行吗?用一条性命,可以换来几千条性命免于堕落和离散;用一个人的死,换来一百人的生——这是多么合算啊?”——今天我们讨论电车难题,还有著名的哈佛公开课“公正该如何是好?”其实都是这个问题。
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于1821年,他的犯罪心理分析和超人理论,不管我们是否赞同,但确实非常深刻,所以从思想性上说,陀思妥耶夫斯基比托尔斯泰更深刻,难怪鲁迅非常推崇陀翁。不过话说回来,那时的俄国文学普遍比英国法国(如《简爱》、《红与黑》、《人间喜剧》)更深刻。
余华说自己第一次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之后,觉得别的作家都没意思了。“那段时间我阅读其他作家的作品时都觉得味道清淡,心想这是什么玩意儿,怎么没感觉?”这也是我读《罪与罚》的同时读《欢迎来到人间》的感受:忍不住去比较,然后觉得后者这是什么玩意?
测试出的敏感词很可笑,也让我不明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