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介绍徐则臣的《北上》

(2023-08-13 21:46:09)
标签:

书评

文化

杂谈

分类: 其他文章

徐则臣的长篇小说《北上》曾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先前我以为这是一部讲“北上”抗日的小说,后来才知道它是指沿大运河“北上”

小说的开始部分,时间背景是康梁变法失败以后,义和团运动正大规模爆发的1901年讲述意大利人小波罗在空有报国之心的翻译谢平遥的陪同下,沿大运河北上,并以他们的视野,来写大运河及晚清的世事变迁

小说从运何的起点淮扬一带开始这个时期江南虽然相对安定,但也有很多人对洋人存在疑虑和敌视,即使是对小波罗这样一个对中国文化有兴趣的普通外国游客。其实义和团和太平天国运动都有这样的问题,“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其人民群众区别开来”。

小波罗沿大运河上,到了扬州上游的邵伯古镇和邵伯闸。我看这过闸的方式,似乎和葛洲坝的轮船过坝也没啥区别。难道现代化的今天,高峡出平湖的葛洲坝,在过闸这件事上,和那千年前的水运工程,没有本质上的不同吗?

北上,小波罗一行逐渐进入到义和团运动的腹地,山东。这里有一段关于清末山东干旱的描写:

他爹以为家业昌盛的好时候来了,前年遇上了多年不见的饥荒。大旱。旱得八百里水泊缩小了一大半,剩下的那四五分之一也成了浅水洼。品类繁多的梁山鱼恨不能长出脚,在遮不住脊背的水洼里爬;百岁高龄的王八从泥水里钻出来喘口气,想再钻回去,淤泥已经被晒得坚硬如铁,扒断了爪脚磨破了头,也再也钻不回湿润的洞穴里了。  辽阔的芦苇荡刚进了夏天就已经枯黄,像得了季节错乱症,在正午的阳光下借着死气沉沉的微风交头接耳,说着说着就摩擦起火,大片大片地燃烧起来。大旱必有大灾。千万万只蝗虫从天而降。庄子在《逍遥游》里写,北方的大海里有一种鱼叫鲲,化鸟为鹏,飞起来的时候,“其翼若垂天之云”,铺天盖地的蝗虫来到孙家在梁山的新家园,基本上就是这个景象。如果它们不吃庄稼,那壮观的场面还是有一些美感的。问题是它们不仅吃庄稼,连草茎、树叶、苔藓都吃光了,所过之处半点绿色都不留下,整个梁山仿佛瞬间被剃了个头,光秃秃的一下子进入北中国萧条肃杀的严冬。

在山东,小波罗虽然受到官吏们的保护,但还是在抢劫中被刺杀,最终因破伤风死亡。小说写到小波罗丢失记事本,突然笔锋一转,写到了百年后的现代,倒是没有像别的作品写三代。在我所看的获奖著作里,一说到宏阔的视野,似乎必须写百年的家国兴衰史,如格非的《江南三部曲》、王旭烽的《茶人三部曲》,一写就三本,至少也得像阿来的《尘埃落定》,写几十年,写一个时代的落幕,这才是宏大叙事。而我喜欢的迟子建,写一城一家一人,即使写得再好,却从不被认为气势恢宏,而说她果然是女作家的温情和细致。

在百年后的现代,大运河的运输功能变得式微,速度远不及陆运,船民们的生活变得困难。他们舍不得离开船上的生活,又不得不面对变化的世界,看着世代相传的生活方式被淘汰。“货运的指标是载重和速度,是效率。跟陆地上的货运比,我们把吃奶的力气都使出来,也只会越来越慢;河床在长,河面在落,我们的船只能越来越小。一看到岸上的汽车火车越跑越快,我就有种被世界遗弃的感觉:他们在往前跑,而我们在往后退。运河的水运跟这个风驰电掣的世界,看上去一起往前走,实际上在背道而驰。”这是时代的进步,也是他们个人的悲哀。

从小波罗一行突然转到现代,是让人诧异,但随着故事的进展,我们渐渐理清前后故事的关系。小说开头是清末一行人乘船沿运河北上,船上有意大利人小波罗,以及他雇用的翻译、厨子、船老大和他的两个徒弟、遇到的义和团拳民。在小说的现代部分,这些貌似互不相关、偶然相识的主人公们,实际上就是当年这一船人的后代,他们的祖辈因为大运河而结识,他们的后代因为大运河再次重逢。当年意大利人小波罗死于破伤风,他的物品:罗盘、照相机、笔记本,成为几个中国人的家世来源:船民、摄影师、意大利语世家。而通过谢平遥的后代,又将他们串到了一起,可以说是牵强,也可以说是作者的一种匠心。

 

在小说的后半部分揭晓了另一个故事,所谓的运河专家意大利人小波罗沿运河北上,实际上是为了寻找他热爱运河的弟弟而他弟弟这个时候是一名八国联军的侵略者。

1900-1934年,沉默者说》以意大利人马福德即小波罗的弟弟)的视角来写,有人认为有美化侵略者的嫌疑,因为他很善良,他还爱上并娶了一个中国姑娘。马福德讲述他在中国的经历,以及他来中国的原因“我对中国的所有知识,都来自马可·波罗和血脉一般纵横贯穿这个国家的江河湖海;尤其是运河,我的意大利老乡马可·波罗,就从大都沿运河南下,他见识了一个欧洲人坐在家里撞破脑袋也想象不出的神奇国度。”马可·波罗的游记真的有这么大的影响吗?《北上》中,徐则臣写到,“马可·波罗十七岁那年,跟着父亲和叔叔离开家门,一路往东向中国去。他在中国待了十七年,跟忽必烈成了朋友,在元朝当了大官。他在中国的传奇见闻,激发了欧洲对中国和整个世界的想象力,探险家们由此开辟了新的航路,然后诞生了最初的世界地图。”

小说中有几个章节,讲到电视制片人谢望和在众人认为大运河申遗无望资金断裂时,坚持要做大运河的纪录片,其间还提到大运河在山东济宁以北的断流。于是我百度了一下:大运河在2014年6月22日申遗成功,并且在2022年4月,迎来了100多年来首次全线通水。于是我放心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