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阎真:《沧浪之水》、《活着之上》

(2022-08-26 18:08:34)
标签:

书评

杂谈

文化

分类: 其他文章

阎真的长篇小说《沧浪之水》、《活着之上》,分别讲官场和学术界青年知识分子在社会的逼迫下,由理想主义逐渐向现实低头的蜕变过程。

《沧浪之水》200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后来拍成电视剧《岁月》,胡军、梅婷、于和伟主演)。小说讲述山村青年池大为是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大学生,在中医学院研究生毕业后,成为省卫生厅一单纯正直的工作人员,但是生活中一次次挫败,让他信念动摇最终不得不迎合现实,走上升迁路,成为厅长的过程。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书中大量的心理独白,是主人公池大为如何在良知尊严和世俗规则之间进行着思想斗争,从刚开始的人应该追求意义,意义比生活更重要。”“尽管现实中有很多不动声色的力量笼罩着我,推动着我。我还是要走自己认定的道路,哪怕孤独,哪怕冷落。因为我是一个知识分子。”到后来认识到“官场只有两条路,要想守着文人的清高,就要甘于放下世俗的欲念;要想抓住钱和权,就要舍得放得下脸面。”

据说这本书把官场讲透了,有人说当年看了三四遍,有人说这本书重塑了自己,有人说要早看了这本书,绝不会混成现在这样子。也许这书适合年轻的时候看,撕开现实的伪装,展现职场的营营苟苟,打掉刚出校门的书生气。如果我在二十多年前看这本书,会不会惊诧地说“社会怎么可能这样,怎么能够这样!”然后改变自己?大概率的不会。

我是在看了迟子建的小说之后,接着看阎真的,所以觉得《沧浪之水》的文笔一般,离开了女性的温柔恬静,只看到直白的叙事。它能获得好评,主要在于内容,就像《三体》从文笔上讲并不出众,然而成为科幻的经典——我已看了四遍,仅次于《红楼梦》。于是又想到以前在书评里写过,有的是文胜质,有的是质胜文,文质彬彬,方为君子。

 

《沧浪之水》摘录:

我意识到,长期以来,自己生活在一种幻觉之中,总认为在那个份上的人,掌握着巨大的权力和公共资源,就应该代表了公平正义,不然就太令人沮丧了。可特别地要求他们克制,压抑,那又怎么可能?眼前这些人吧,平时说得最多的,大会小会上振振有辞反复强调的,恰恰是自己最不相信的那些话。反正非说不可,大家用布条蒙着眼睛往下说吧。说是说那一套道理,做则是按需要操作,习惯了,也就脸不红心不跳气不喘了。大家都这样,反而成了一条游戏规则,不懂规则的人信以为真,要用他说的话去要求他,那就是违规,违规者必然受到惩处,否则游戏就玩不下去。

 

一个人到了一定份上,就要求他无知无欲,不为自己谋点什么,那可能吗?合人性吗?这不是这个人那个人的问题,这是人的问题。人有偏见,有自恋,有特殊利益,因此他是非理性的,是不能从一个纯正的逻辑起点出发的。应该怎么样是一回事,实际怎么样又是一回事,道理无法局限人性。最近省里强调加强理论学习,可有几个犯了错误的人是因为不懂理论?领导是服务,干部是公仆,这道理也只好对着天讲罢了。睁了眼看,哪里的公仆不在利益的核心之处?

人对自己是有偏见的,人不可能放下自己。自我是人性难以超越的极限,不论他怎样表白,怎样故作豁达。想一想谁又能放下自己?想一想人抱有这种不可移易的思维定势,却掌握了公共权力,这真的令人不敢细想。……这些年我看来看去,也看出了自己尊崇的那些大人物们,也并没有真正的力量超越人性的极限。

 

我想着这么大的事居然也可以这样来操作,真的不可思议。开始一个大人物有那么个意思,结论也就真的被扭曲到面目全非的程度。想一想天下不知有多少事情并不是人们看到的那个样子,我们看到的世界原来是别人愿意让我们看到的样子……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生命都不值钱的人,一种是政绩和面子重于泰山的人,第一种人总是为第二种人不断地付出代价。小人物把命拼上,也动不了世界一根毫毛!人作出牺牲,需要充分的理由,如果什么也改变不了,牺牲就没有意义了。

 

《沧浪之水》语录:

1.原则千条万条,利害关系是第一条。实质性问题,都是在这种微妙之处决定的。

2.大人物的话也不是句句都有意味的,可是体会的人太多了,就有了意味。

3.有些人看你顺不顺眼那无所谓,可另外一些人就非同小可了。平时看不出,关键时刻心里转一下弯,那就是你这一生的命运了。

4. 信念就是信念,就是一种情感的选择,情感的选择不能用理性去做无穷的反思。没有什么崇高和神圣经得起无穷的追问,把一切追问到底必然是摧毁一切。

 

《沧浪之水》讲官场,《活着之上》讲高校,但同样是写知识分子在理想主义与现实中的矛盾纠结,所以两本书虽然隔了十多年,但有人说后者是前者的重复,还说水准下降,我没有觉得,而且因为故事背景是高校,觉得比《沧浪之水》更亲切。阎真1980年考入北大中文系,毕业后先在湖南师大工作,现在中南大学教授、院长活者之上》讲的是211大学“麓城师大”,估计影射的是湖南师大。

本书主人公历史学院学生聂致远原本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读大学时成绩优异,室友蒙天舒每考试抄袭。毕业论文分配指导老师,聂致远的指导老师是学院杨院长,蒙天舒的是一个普通讲师,于是蒙天舒聂致远央求,指导老师。考研时分数差了十几分的蒙天舒获得杨院长的帮助,破格上了研究生。分硕士导师时,蒙天舒原本杨院长,聂致远被分配给童老师。但不久蒙天舒又来聂致远换导师,聂致远答应了,结果一开学杨院长退居二线,童老师当了院长,后来当了副校长。(不要说这个聂致远怎么这么傻?要知道这是二十多年前的大学生啊。如果换作今天的学生,可能已经精明了很多。)

硕士毕业时蒙天舒留校,聂致远成了郊区中学的一历史老师。后来蒙天舒读博,“借鉴”聂致远的硕士论文,并通过运作获得全国“优博”,获得了住房职称科研经费等大量奖励。由于他的导师是童副校长,为他提供各种资源,他自己也在学术研讨会上极尽巴结名人学者,罗织关系网,因此发表文章、申报项目、评各种奖项、评职称以致行政职务,都一帆风顺,30岁就做了院长助理,后来做到副院长。而中学老师聂致远几次考博都不顺利,有次外语比蒙天舒多了11分,可专业竟比他少了15分,就这样被挤下来。(考博,考过一次,事前没有和导师有任何联系,就是看着招生表格随便选的老师。因为知道自己英语基础好,英语复习没有花太多精力,但是认真复习专业课结果分数出来,英语超过分数线十几分,而专业课很低。有一门硕士阶段就一直在学的,考试感觉也不错的国际关系史》居然给我打了不及格!气得我从此熄了考博的念头!几番周折聂致远终于读了博士,毕业后回母校任教,成为蒙天舒的下级,但是工作、学术、生活上都举步维艰。例如要照顾官员子弟,不顾学生反对选他们当班干部,考前给他们题目,给他们打高分,看着他们占用名额出国,他写出的好论文往往投递无门,要在权威刊物发表论文,不仅要高额的版面费,还需要各种资源。评职称更加赤裸裸,首要的是圈子和资源,要一个个拜访评委,塞信封,聂致远看不惯也做不到,我总想着自己也算个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就该有着超出自我生存利益的原则和追求。先天下之忧而忧,这太大了,太邈远了。守住自己一点清高行不行?唉,还是不行。我都不知道自己在什么意义上算个知识分子了。“认真做学问,写出了好文章,别人想挡住我前进的道路,让我边缘化,那怎么可能?”但是这种信念在现实面前很快开始崩塌,“睁开眼看看,关系网已经悄然形成铜墙铁壁。一个人他如果不是自己超级优秀,他真的很难突破这铜墙铁壁。”聂致远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多半被评价为情商低。可是什么时候起,情商高成了会为人处事,圆滑世故的另一种表达呢?

也许有人要用“性格决定命运”来概括这一切。聂致远景仰的是曹雪芹这样甘于清贫自守的,不在乎世俗名利的人,而他精于算计的同学蒙天舒,信仰的是“世界的中心就在自己屁股底下”,“当下是做活学问的时代。死学问做着做着就把自己做死了,还不知是怎么死的”。

我身边也有一些做“活学问”的人,他们懂得投机钻营,能够利用一切机会和关系,巴结讨好行贿,认为什么事情都是可运作的,他们在学校评了教授,升了处级,混得风生水起。是的,我用的是“混”,不用在乎沧浪之水的清浊,只有混水才能摸鱼,只有混迹其中,才能如鱼得水。而像远这样有理想有良知,不识时务,只想老老实实做学问的知识分子,不仅寥寥无几而且没有出路。——“老实”在今天根本就不是一个褒义词,而且今天高校的文科专业又有多少真学问呢?

对于学问,我已经完全放弃了。几年没做科研,我已经没有学术思维和学术语言了。如果再不阅读,我就成为一个庸俗的家庭妇女了。近两年家庭生活有些改变我,洗衣做饭,日常琐事,家长里短,与以前在高尔夫独自生活的状态有很大不同。阅读和思考是抵御庸俗的唯一途径。也许人间烟火原本是生活的常态,但我并不愿意过于沉浸于烟火,泯然众人矣。


图书馆借来的这本书,居然有阎真的亲笔签名,是谁获赠了这本书,又不在意的捐给了图书馆呢?前些年学校评估,为了藏书量,号召我们捐过一书,本书曾获第9届茅盾文学奖提名(第六名),而且有作者的签名,怎么也舍得捐掉呢?我也捐过作者签名的书,不过那是统战或领导管理之类的“学术著作”,也许我们眼中的垃圾书各有不同吧。

阎真:《沧浪之水》、《活着之上》

《活着之上》摘录:

杨教授说:我们学校的体育学院、艺术学院就是两条下水道,多少乱七八糟的人都以术科的成绩考进来,然后转院到这边来了。高考分数线可以降一两百分呢。你说一般的人搞到这样的机会?后面有两个字在操纵着,一个“钱”字,一个“权”字。……前任舒校长的儿子早几年也是这么进来的,从体育学院录了,马上转到商学院。说起来吧,学校的自主招生可以把录取分数线降到一本线,那也比别人低了三四十分吧。可这个不读书的儿子降了这几十分还不够,只能走体育学院这个渠道。他的儿子其实是个体育盲,怎么能通过术科考试?那一年就增加了一个新的科目:南拳。一个科目至少有七个人报才行,就来了七个人报,那六个都是来陪考的。南拳科目设了那一年,第二年就取消了。一个考试科目就是为他一个人设的,还下了文件的呢。……前年他儿子毕业,学校临时定一条,去下面支教一年可以保研,不受成绩局限,现在都在商学院读研呢。我看他将来要读博的,还可能当校领导。以后就是他们接班了。

 

一个学者,除非他真正才华横溢,谁也压不住,不然不沟通就很难出头。沟通,现在叫做公关,从前叫拜码头。公关就是攻关,攻下那道关,这就是目标,目标就是一切,公平正义和人格清高都没办法讲。你攻不了就过不了那道关,于是,别人发表了你发表不了,别人能毕业你毕不了业,别人评优了你评不上,别人搞到项目你搞不到,别人提上教授你提不上,别人有了钱有了好生活有了尊严你没有。总之,别人有的一切你都没有。

 

生活像坚硬的墙,在这堵墙面前,一个人不能硬生生去撞它,而只能变得柔软,从墙的缝隙溜过去。(——我的性格,就是一个硬生生撞墙的。某人多半会想起,有一天我面前的一条路被打围了,我硬是没想到从旁边转个弯过去。阎真:《沧浪之水》、《活着之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