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子建的《伪满洲国》和《树下》
(2022-08-26 18:04:16)
标签:
书评杂谈文化 |
分类: 其他文章 |
迟子建的《伪满洲国》,全书70万字,据说是她最长的一部作品。
小说分为14章,讲述了东北沦陷后14年的历史,每年一章,像编年史,全书没有主要人物,表现的是伪满洲国的人物群像。
我上一次读这种没有中心人物的作品,是《儒林外史》,但两本书的方式并不相同,《儒林外史》里是一代新人换旧人,各领风骚三两回(章回小说),是三两章换一次人物,一边写一边丢。而《伪满洲国》的人物,从头到尾基本上没有变过,只是这章写张三李四,下一章写王五赵六,隔了几章(几年),又接着写张三李四,让你有时得回忆,“这人是谁来着?”慢慢把前面的记忆给接上。
《儒林外史》全书有一百多个人物,《伪满洲国》也写了几十人,为了更全面地展现东北人民的遭遇,这些人来自各社会阶层,从皇帝溥仪到乞丐“狗尾巴”,从抗联英雄杨靖宇、山匪胡二、知识分子郑家晴,到市井小民:朴实乐观的王金堂、泼辣的杂货张、虚荣的谢子兰、狠毒的杨三爷。在伪满洲国不仅有中国人,还有残忍的731细菌部队的北野南次郎、日本移民“满洲开拓团”的中村正保、做酱菜的朝鲜人朴善玉等等。
小说想展现“伪满洲国”十四年里人们的生活状态,也揭示了日本对东北的侵略,如合村并屯,搜刮粮食,强征劳工,细菌实验等等。小说主题明确,作者想尽量完整的表现东北的历史,但由于没有中心人物,按时间叙事,是编年体而不是纪传体,所以全书显得支离破碎,不是特别耐看。
我对迟子建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是很称赞的,但《伪满洲国》和《群山之巅》评分要稍微低一点,认为不是她最上乘的作品。另外,迟子建的一些中短篇小说,或许比长篇更出色,例如《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一坛猪油》、《炖马靴》,构思精巧,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七斗虽然历经苦难,但身上始终带着温情和善意。她是可怜的,但是不知为什么,并不让我觉得可爱,因为有些悲剧原本可以避免。
七斗从来没有绝望,但是在小说的结尾,我心中涌起了悲伤。“七斗把福根寄来的信放在门槛下,然后她走到屋前的空地上,走到葛兰姝老太太的那两棵松树旁,跪在树下,双目微闭,双手合十。她似乎听到了黑龙江解冰的嘎嘎声,在这声音的背后正有马蹄声掠过树梢向她袭来。”
迟子建出生于黑龙江漠河北极村,她的作品有浓郁的地方特征,有的是哈尔滨的市井生活,如《烟火漫卷》,有的是黑龙江北部山区和林区,例如《额尔古纳河右岸》和这一本《树下》。这些书让我对东北北部这片遥远的地域充满了兴趣。
作为一名女性作家,迟子建的作品仿佛冬夜下着大雪,寒冷中有着浪漫,有时又仿佛雪后的阳光,是一种淡淡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