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陶令酒巾张颠书草 |
1·161 旧无陶令酒巾①,新撇张颠书草②,何妨与世昏昏,只问吾心了了③。
[注]①陶令酒巾:典出陶渊明用头上葛巾漉酒之事。陶令,即陶潜(365-427),东晋杰出诗人,字元亮、渊明。曾为彭泽县令,世称“陶令”。《宋书·隐逸传·陶潜》:“郡将候潜,值其酒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复著之。”[辨误]吉本注:“酒巾:酒馆的幌子。”颇谬。酒馆的幌子,旧时称酒帘、酒幔、酒旗等。又,中州本注引《宋书·隐逸传》“值其酒熟”作“值其酒热 ”,“热”为“熟”字形误。
②张颠书草:指张旭草书。张颠:即唐代杰出书法家张旭。张旭字伯高,一字季明,吴(江苏苏州)人。生卒年不详。初仕为常熟尉,后官金吾长史,世称张长史。张旭草书最为知名,也是我国狂草先驱。相传张旭嗜酒。《新唐书》记其“每大醉,呼叫奔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也。世呼张颠。”
③了了liǎo liǎo:此指明白;清楚。
[译]旧的没有陶令酒巾,新的刚拂张旭狂草,不妨与世俗一样昏昏噩噩,只要扪心自问明白清楚。
[附拙文《陶令酒巾》]
陶令酒巾
《小窗幽记》(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147条曰:
旧无陶令酒巾,新撇张颠书草。何妨与世昏昏,只问吾心了了。
陶令,就是陶潜(365-427),东晋杰出诗人、辞赋家、散文家。字元亮、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少有高趣,家贫好学,有大志。曾著《五 柳先生传》以自况。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世称陶令。他任彭泽县令,时间很短暂就辞官归隐了,时年四十一岁。晚年一直过着躬耕隐居的生活。著有《陶渊明集》。
此条谓“旧无陶令酒巾”,酒巾是什么呢?
黄浩先生注曰:“酒巾:酒馆的幌子。”此注颇谬。看来先生真是不知酒巾为何物。然而又望文生义,就出了错。酒馆的幌子,旧时称酒帘、酒幌、酒幔、酒旗、酒帜、酒标等等,唯独不称酒巾。
酒巾,是指过滤酒用的布巾。古代老百姓自家酿制米酒,煮熟后要用布巾过滤一下,称漉酒,所用的布巾称酒巾,或漉酒巾。陶令酒巾,是有典故的。《宋书·隐逸传·陶潜》:“郡将候潜,值酒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复著之。”是说有一位官员派人请陶潜去饮酒,等他到主人家里的时候,正好酒熟了,陶潜就把自己头上的葛巾(葛布做的头巾)取下来用它过滤酒,过滤完了,他又把葛巾戴在了头上。陶潜嗜酒豪放如此。后来人们泛指滤酒巾为葛巾,又以陶令酒巾呼之,也喻指豪放的隐逸之士。李白《戏赠郑溧阳》诗:“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白居易《效陶潜》诗之十三:“口吟《归去来》,头戴滤酒巾。”明王世贞《瞻美弟授太医院幕职同归至江口而别占一歌为赠》:“有冠不必挂神武,留作滤酒归江东。”都是用陶令酒巾之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