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记得当初开始考虑买车时,就弄了很多汽车杂志来阅读,既恶补了一些汽车知识,也逐渐熟悉了一些汽车品牌,学习是一种乐趣,从完全不懂车,到可以在大街上说出一些汽车标徽的故事,叫得出大部分车型的名字,再到现在还能写出一些虽不够专业,但还有人喜欢看的汽车生活文章,再次说明,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
刚开始阅读汽车杂志时,最喜欢看杂志编辑推荐买某款车型的理由和不买的理由。印象深刻的是,说到奥迪A6,编辑把买奥迪A6的理由说了一通后,又说不买奥迪A6的理由是:价格太贵,开奥迪有被误认为官员的麻烦,那意思是“奥迪A6,官车形象”;说到不买奔驰的理由,“有被人认为是职业司机的嫌疑”,意思就是,大凡奔驰的车主自己是不开车的,开奔驰的都是车主雇佣的司机,自然的,奔驰车就是老板车;说到不买宝马的理由:是因为“容易产生开快车的冲动”,刘德华和刘若英出演的《天下无贼》,一句“你以为开好车的就是好人吗?”弄得开宝马的成了暴发户,不守规矩的“混混车”。
不买宝马的理由,是“容易产生开快车”的冲动,这话说得非常到位!所谓“坐奔驰,开宝马”,一个“坐”字,彰显了“奔驰”系列车型豪华舒适的品牌形象;一个“开”字,道出了“宝马”系列操控性能的卓越品质。设想一下,假如你正开着一部宝马行驶在高速路或普通公路上,你绝对很难抑制要体验一下其驾驶乐趣的欲望和冲动。记得今年6月我在参加城市精英“宝马3行动时”,一些年青的朋友总是一而再,再二三地不听车队头车的警告,要么就故意“压车”,压住后车缓慢行驶,等离车队有足够远的距离后,才突然加大油门,让宝马在发动机轰鸣的欢唱声中,速度从100到120、140、160、180、202……越过路边其他车辆时,再玩几下“横漂”;在接近车队时,突然减速刹车,通过频繁的制动,看看宝马3的后轮驱动和理想的车桥负载分配(BMW3系前后桥负载比接近50:50的理想值),到底有着怎样的制动效果。
在德州到北京段,宝马3车队在拥挤的车流中,排成队列有秩序地前进。这时,队列中有的车手开始觉得郁闷,觉得如此驾驶宝马太不刺激了。此时,有一辆丰田霸道正从车队右侧快速超车,有人提议,我们也上演一出新的“马6围悍马”吧!于是,一些不安分的车手,一些被“宝马”这个名字弄得心里痒痒的车手,开始脱离车队,前后夹攻“丰田霸道”。当然,他们没有像“马六围悍马”那样无聊,只开到30公里,他们只是不让丰田霸道超车,该开多少就开多少,他们把“霸道”夹在中间无法“霸道”,车手们在对讲机里传递着兴奋刺激的信息,这场戏也就上演了大约20分钟,有人善意提醒,别让人家说开宝马的“没素质”,玩够了,见好就收吧,放过丰田霸道吧,于是车手们各自归队。当时我也在现场,总是觉得这种游戏似乎无关什么“素质”不“素质”,他们只是需要刺激,他们只是不想庸常地驾驶“宝马”,是“宝马”这个名字让他们无法安定,无法老老实实地开车。从那时起,我才真正明白为什么总有这么多宝马车主惹事,不一定是那些车主“素质”低,不一定是那些车主是“暴发户”,而是“宝马”这两个字,本身就是一个魔鬼的名字,一个有着无形魔力驱使着你,想冒险,想刺激,想显摆,想超车,想飙车……只要你手上握着“宝马”的方向盘,你不想开快车都难!
以下几位是来自多家汽车网络媒体的、充满激情的年青车手。
(本文几张动感图片是我冒着危险,在时速120公里的高速路上,钻出天窗拍摄的,当时就觉得脸被气流吹得变了型,耳边的尖啸几乎让感觉麻木,手中的相机像是要被狂风卷走……)
谢谢您的光临!博主推荐阅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