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金色刺梨
金色刺梨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8,444
  • 关注人气:51,20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进红满堂聊天室

(2006-04-17 11:27:01)
分类: 随笔言论
    趁着平常和暑期的闲暇,不经意间走进了红满堂聊天室。刚开始进去时,面对一群网友的询问:你是男是女?哪个年级的?什么专业?住哪栋学生宿舍?现在在什么地方等等之类的问题,颇有几分尴尬。说自己是高年级学生或研究生吧,聊不上几句,便觉大大不妥,要么对方把你当“同类”乱开玩笑,甚至用粗俗的语言与你对话,让你受不了;要么便是真真假假的“纯情”男孩或女孩对你生出好感,甚至自愿掉进你的“情感陷阱”,要求马上见面交友,使你感到非常不安。最后只好自暴身份说自己是“教书”的,这样一来,又有学生对你避而远之,充满戒备;有一个学生笑称我骗他,他认为老师怎么会到这种地方来呢?老师怎么有闲情上网到聊天室来讲些无聊的事,说些无聊的话呢?当然,有时也会有学生主动向你求教,或与你讨论文学、哲学和心理学问题,或谈他们的读书心得,或倾诉他们心中的苦闷。比如一个大二的学生,说其要跨专业考研究生,问该怎么复习?怎么获取相关资料;一位已毕业的校友,从异地进入华农网,看到学校要改名的消息,便关切地询问原因和进展;一位即将入读华农的研究生,对学校的一切充满了好奇,从大王椰树会不会结椰子,一直问到本学科的特色和优势;一个大四的学生很坦率地谈出他对人生、对学校专业设置、对教师教学水平的看法,也倾诉了他所学专业就业门路窄,感到前途渺茫的苦楚,还告诉我他正在调整知识结构,学习实用知识,以适应社会。与这些网友对话,对他们的问题释疑、解惑,当看到他们在屏幕上留下“谢谢你,希望下次再见到你”的字句时,心中有种说不出来的欢愉,也感到了“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在高校,无论你是搞教学的,还是做思想政治工作的,都有一群共同的工作对象——青年大学生。深入学生的世界,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实际,既是工作需要,也是为师者的一种渴望。我之所以说“渴望”,那是因为我们越来越难以了解我们的学生了,即使是一个作风最深入的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到底能有多少时间、精力做到深入学生之间,做学生的“贴心人”呢?即使你愿意付出所有的时间与学生“打成一片”,却因“代沟”问题,又有多少学生能信任你,面对面地告诉你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呢?如果我们不了解学生们的思想实际,我们的教育又有多少针对性和说服力呢?
 
    不妨走进网络世界去与学生沟通吧!走进我们的红满堂聊天室吧!因为这里有一群思想活跃的年青人,有一些我们共同讨论的话题,有需要渴望与教师进行思想交流和感情沟通的大学生。在这虚拟世界,没有师生之别,没有代际之分,没有身份制约,教师不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在这里,信息的传输交流不再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而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为中心;在这里,参与交流的对象打破了班级、专业、院系、学校等的地域和空间界限,使人们相互接触、交流的面大大扩展;在这里,发言的机会是平等的,发言机会的多少,取决于你的思维敏捷程度和文字输入速度;在这里,学生们以自己虚拟的名字尽情发表他们对人生、对未来、对社会、对现行教育体制的种种看法,他们尖锐的批评,大胆的评论,痛快的宣泄,对我们何尝不是一副副清凉剂呢?他们放声地大笑,笑起来一连用了几十个“哈哈哈……”,发起感慨一连用几十个“!!!……”,甚至用各种各样奇怪的符号表达他们的所思、所想,说出他们平时没有机会说的“心里话”,宣泄他们平时应当克制的情绪,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何尝不是有利的呢?尽管你不知道具体的发言者是谁,但我们知道,他们就是我们应当用知识哺育他们成长的教育对象,是我们应当给予关爱的华农学子!我们有责任接近他们,了解他们,关心他们,倾听他们的心声,以平等的网友,以探讨的方式,而不是以高高在上的师者,以说教的口吻,与他们进行对话。在网络时代,作为肩负培养人、塑造人使命的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者,放弃这块阵地即意味着失职!
    当然,网络世界的种种负面作用在红满堂聊天室也同样存在。例如有的聊友利用躲在符号背后的虚拟身份不负责任地散布虚假的信息;有的学生在聊天室里净说些毫无意义的话语;有的同学甚至连尊重别人的文明礼貌都不懂,使用不文明的语言相互漫骂;有的学生沉溺于上网,整天呆在聊天室,上午、下午、晚上都能见到他的名字,红满堂聊天室设置了一个“聊神榜”,位列榜首的学生累计聊天时间已近3万分钟,算起来是平均每天进入聊天室达4~5个小时,这不能不让你为他的学业担心;整个聊天室里,无论是聊天的水平、格调、品位,还是讨论问题的深度,都存在着许多令人忧虑的东西,如年青学子思想上的迷茫、幼稚的嬉闹、无聊的对话和询问,不太健康的思想情绪、粗俗的脏话……都让你感到它与一个大学网站应有的文明程度不相称。对此,如何加强管理和予以正确的引导,是值得我们深思和要认真解决的问题。(写于2000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