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札记:李鸿霔的故乡

(2017-09-17 21:47:25)
标签:

文化

教育

历史

分类: 王渔洋文化
    有朋友问我,新城县历史上的进士李鸿霔是哪里人?这本来不是个问题。因为,前几年原陈庄镇滕寨村滕聿露老先生撰写的《腾寨往事》中明确记载他是滕寨村人。为此,我还求证过滕老先生。老先生告诉我,李鸿霔的祖上是从长山某村迁到滕寨的,他的后人现在迁到何处,大约是先迁潘孟,后迁沟盈,现在什么情况,他也说不清楚了。到现在村里还流传着他的父亲李采兰“折锄立志”的传说,《新城县志》上也记载着李采兰的事迹,收录了他写的文章。现在索镇某村提供的一份资料上说,他是该镇某村人。没有见过其族谱的我,不禁也产生了一丝怀疑:要证明李鸿霔的籍贯到底在哪个村,必须要找到更直接的证据了。
    今年以来,我参加了省里两个社科项目的的编纂和撰写。项目的实施,需要查阅许多文献。李鸿霔是清初康熙朝的进士,曾做过云南沅江知府,官声甚佳。他虽然没有留下更多的文献史料,与他一榜的进士中,肯定有人留下文献史料。但是,在浩如烟海的清朝史料中,要想查到他的详细记载,其难度并不比查阅其族谱更简单。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在查阅毛奇龄文集的时候,一份《诰封奉政大夫直隶顺德府同知李先生墓志铭》的文阐映入眼帘,仔细一阅,竟是李鸿之父李采兰的墓志铭,详细记载了李采兰迁石家寨的原因与经过。
    康熙《新城县志》载,西四勤字约有寨子庄。《桓台县地名志》载,罗丁二姓于明洪武年间迁此立村,庄名罗丁寨。明朝中后期,石、滕二姓先生从长山县石家庄、邹平县滕家庄迁此,后罗丁二姓失传,改名寨子庄。清朝中后期,滕姓成为该村旺族,道光年间改为滕家寨。1982年始称滕寨。
    村名的演变,有一个过程。虽然《新城县志》《桓台县地名志》中并没有滕寨曾名石家寨的记载。推考史料,从明初立村至今,滕寨村名都有一个“寨”字,所不同的,只是前面的姓氏。李采兰迁滕寨的时候是明万历年间,康熙《新城县志》续修的时间,距李采兰迁滕寨已过去七十多年,其迁徙时村名石家寨当无疑义。
    与家谱相比,这份墓志铭的说服力,是更加充分的。墓志铭全文如下:

誥封奉政大夫直隸順德府同知李先生墓誌銘
 
    先生讳采蘭,字秀揚,世為濟南長山人,以避軍籍,遷新城之石家寨,貧而耕田。萬曆中,仕版重科目讀書,補郡縣諸生,即超然人倫間。會鄉舉諸生曆錄赴試者道經新城,衣篝書簏厭四蹄前來,雖鳴金張黃解帑缿東西過,皆避道左。諸生角巾坐廣輪,談笑慷愾陽陽然。先生望見,乃歎,棄鋤而歸,謂何宜人曰:“生此六尺軀,不能讀書而弄鎡錤為?”
    先是,先生數歲時曾就學裏門,已讀《論語》,未竟讀罷去,至是二十一歲。取向時所讀《論證》迫視之,茫然。何方濱先生者,宜人兄也,為新城縣諸生,有名。迎之來,具告以情。方濱先生大笑曰:“耕田尚不給,一旦徙去,受儒術,能得食乎?且子何年歲,而可為是?”曰:“吾志決矣。”遂強留方濱先生於其家。顧無書,就市粥敗書糨綴殘缺而重編摘之讀,終月,以乏食不能留方濱先生。方濱先生終謝去。
    先生乃益自發奮忘寢。及食盡,樵薪於山,夜點薪以當膏燈,宜人親灌園佐之。嘗對書膝床口,訟心詰憤悱所極,設辯難甲乙,反覆不得。則註,又不得,則視他旁說,然後取舉文與經文對勘,備觀其反正離合之跡。逾月,竊效之作舉文,懷而見方濱先生。方濱先生大驚曰:“有是哉?是果子所為耶?《語》曰:有志者事竟成,信乎!《傳》有之,‘思之思之,神鬼通之’。自非憤發於心其神明,而洞開其元,其能驟通之如是哉!”於是,人共稱先生有志,遠近聞先生如此,謂先生何如人,願一見先生,裏中小兒漸有向先生學者。東武家請先生往教,會寒沍以渡濰水,裂其足。先生乃歎曰:“吾讀書未能榮親,而反以父母之體行,殆非孝也。”不往,人多就學,築書室舍傍,既而學者日益眾。先生以無師自傷,故苟有教人,每不憚身先劼毖乃學本心得,指示親切,其善入人,如袒襟披箭,洞其胸而貫其膈。以故,受教者輒有得去。天啟元年,先生始占新城籍,補諸生,高等,而其諸子受教者遂相繼起
    崇禎十五年,先生仲子鴻雷舉於鄉。大清興,季子鴻霔以順治十一年舉人中十七年會試。而鴻雷之子嗣真又以順治十六年山東解元,至康熙三年而成進士。先生曰:“當吾棄鋤時,不過欲得明一諸生耳。今為老諸生,二十四年從未通籍者,而子孫之通籍者有人,於吾願足矣。”遂受鴻雷始封官以終其身。初,先生讀書中夜,見有丈夫者指示之,且雲:“大禹惜寸陰,周公坐待旦。”醒而書其句於門。至是雖卻試,猶手不釋卷,卒年九十五。康熙戊午,季子鴻霔以內閣中書典試兩浙,家之群從有幸出於其門者。至是筮葬援通家之誼,屬予為銘。銘曰
    以耕而讀,前有倪寬,後則有皇甫士安,而先生乃廁身其間。雖卻農而仕者,匡鼎最著,而先生複矯蹇而不為之官。是古稱豪傑之士,無文猶興,而先生真拔擢奮發,而無假於羽與翰從。或叔皮之子,文能逮父;仲弓有孫,不必慙卿長。而士有微尚,即返而仍藏之。石紐之岡,有莘之野,而又何間然!
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1321册143-145页
读书札记:李鸿霔的故乡

读书札记:李鸿霔的故乡

读书札记:李鸿霔的故乡

读书札记:李鸿霔的故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阅读漫想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