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阅读漫想

(2017-09-14 21:45:52)
标签:

杂谈

文化

教育

分类: 琐事留忆
    我是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参加工作37年来,绝大部分时间从事宣传文化工作,曾经担任过桓台县委机关报《桓台报》的总编辑,现在又从事王渔洋文化研究工作,撰写过大量的新闻稿件,参与过多部学术著作的撰稿,2014年担任了《纪念王渔洋诞辰380周年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执行副主编,担任了2016年出版的《淄博文化通史》桓台篇撰稿等。多年的工作,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完成每天的工作业务外,我都要根据工作中遇到的疑惑进行延伸阅读,以增强阅读的针对性,以求获得较为完整的知识储备。
    我的写作习惯,是从参加工作时就开始了。1981年7月,师专毕业后,我成了一名中学语文教师。讲台上的实践,使我真正体会到“教然后知困”的含义。于是,我开始写工作日记,开始组织学生定期出黑板报,开始了大量的阅读。后来,我考入县委宣传部成为一名新闻干事,写作了大量的新闻稿件。相熟的同志问我什么时候开始写作,我告诉他,我的写作是从当年出黑板报的时候开始的。再后来,我担任了县委机关报的总编辑,组织了在县级层面上算得上有影响的重点报道,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005年,我离开了当时的桓台报社,但是阅读的习惯一直保存了下来。不久,当网络博客成为新宠的时候,我在新浪网上建立了自己的博客,记录自己的阅读经历、读书心得,积累自己从事专业工作的资料,撰写了一定数量、质量较高的文章,也使这个博客成为推介王渔洋研究和桓台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受到关注桓台历史文化的同乡、朋友的关注,也成为我与外部学界如高校和社科研究机构交流联系的重要渠道。时至今日,当微信成为时下人们追逐新宠的时候,博客仍然是我坚守,仍然坚持博客写作。不少希望了解王渔洋研究和桓台历史文化的朋友咨询当地人的时候,我的博客经常成为被推荐的对象。目前,我在博客上撰写的文字,足有数十万之多。
    良好的阅读习惯,支撑起我的知识体系。除去常规性的业务学习,有两个方面值得一提。一是注重观赏央视四频道的《百家讲坛》。这是一个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上佳平台。虽然这档节目的播出时间经常调整,调来调去,首播时间基本围绕午饭安排。平时工作忙,午饭时成了绝好的学习时机。每天午饭,我都会坐在电视机前,一边吃饭,一边看《百家讲坛》。我从事的王渔洋研究工作,有许多是与节目中讲的内容相关的。诞生了王渔洋的新城王氏家族,明朝末年人才辈出,被称为王半朝。王家为何会成为王半朝?这是人们经常问及的一个问题。百家讲坛上的讲解,正好弥补了我对这段历史缺乏、每当主讲人提及新城王氏族人,或者与新城王氏有关的历史人物的时候,我内心都会为之一震。可以说,对明朝末年历史的熟悉,很大程度上是获益于《百家讲坛》的。另一个就是除去前贤王渔洋与王氏家族以外,更加注重查阅桓台其他名门望族的家谱。我从事的专业工作是王渔洋研究,王渔洋研究是与桓台历史文化研究联系在一起的。因为,桓台诞生王渔洋和新城王氏家族是具有着深厚的社会人文基础的,这个基础,就是桓台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望族迭起的背景。因此,阅读家谱成为我的最爱。那时候,工作单位是在宣传部,工作任务内容繁多,每天下班后和周末,便成为我阅读的最佳时机。在阅读过百余部家谱之后,我都很难想像是怎么在家谱阅读的枯燥中度过的。
    丰富的阅读,开阔了眼界,充实的人生。随着加入省级课题《历代诗咏齐鲁总汇》《齐鲁先贤家谱研究》,《四库全书》系列、《清代诗文集汇编》《山东文献集成》等巨制成为阅读重点。初步阅读之后,不仅增加了更加丰富的知识,个人的眼界也更高,她不仅带来了愉悦,而且使我对生活增加了新的认知。
    感谢阅读。

    我出生在农村,成长在文化生活相对贫乏的年代,父祖辈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在我刚刚懂事的时候起,父亲就经常告诉我他与伯父幼年时候读书的经历。伯父和父亲的幼年,还是民国建立不久的上世纪二十年代。虽然家境生活贫困,祖父还是送伯父和父亲去村里的私塾读了三个冬天的书。就是这三个冬天,却开启了父辈们别开生面的春天。伯父去当学徒,出徒后自己兴办了一家小企业,后来公私合营,成为私方代表。父亲成为解放后村里的第一任党支部书记,从我幼年起,每年都会看到父亲用毛笔给人写对联。直到我考了大学,读了十多年书,却连毛笔也拿不起来。直到后来侄女写了一篇《我的文人祖父》,我才真正理解了父辈当年的文化功底。
    或许是这个影响,或许是职业形成的定式,我格外注重儿子的读书生活。从他咿呀学语,我就开始教他背唐诗,到他上一年级入学的时候,老师要检查一下每个学生的学前学习情况,随口让他背了几首唐诗,没想到他能够背下来的老师也不禁啧啧称赞。儿子现在也做父亲了,孙女的降临,给我增添了无穷的欢乐,我不会背儿歌,看孩子的时候没法用儿歌去哄她。无奈之中,我便给她背唐诗、背三字经等。虽然是抱佛脚之举,孙女肯定也不会记忆,但这习惯的举措还是给她留下了一些印象,每当我背诵这些唐诗的时候,她的眼睛总紧紧地盯着我的嘴巴若有所思。在她一岁半的时候,竟然能背下好几首唐诗。前些天,还不到三周岁的孙女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时背起了唐诗,其他小朋友问她怎么会背这些唐诗的时候,她不无自豪地说:“是爷爷教我的。”
    或许是耳濡目染、近朱者赤,正常带孙女的爱人也受到了我的影响。她看孩子比我强,会不少儿歌,会随口说一些顺口溜之类,在这些儿歌与顺口溜之间,竟然也搀加上了一些耳熟能详的唐诗。这些浅显的唐诗和生活气息浓厚的儿歌、顺口溜组合在一起,更增加了孙女接受这些知识的乐趣。我想,只要不是拔苗助长,阅读习惯还是要从孩童时期培养的。于是,每逢周末、节假日,除去常规性地玩耍以外,我会更多地带她去新华书店、图书馆等场所。虽然她并不知道什么是阅读,也不理解那些那些场所和书上所讲故事的含义,那里的气氛明显能够影响她的兴趣。比如,在书店,她会学着其他小朋友的样子,拿一本书,坐在墙边,一本正经地仔细翻。我想,等这些事情形成习惯,孙女会受益终生的。
    我参加工作三十多年,大多数情况下是与文字打交道,现在又从事王渔洋研究工作,兼任县作协主席,在桓台这个小县城里,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时候,我也参加和组织一些阅读征文或者写作比赛,其他单位组织征文的时候,也经常请我做评委;县里的媒体做人文节目的时候,也经常约我做主讲嘉宾;走在路上,也经常会有陌生人问我是不是电视台某个节目的主讲人;一些家族续谱,也经常找我咨询一些事情;今年夏天,我又参与组织成立了神韵大讲堂,发动县内历史文化爱好者登上讲堂,承传桓台人文。这些都增加了我阅读的动力,而且辨诬核正,正本清源。我想,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社会需要书香,人生需要阅读,当阅读成为成为人们的习惯,成为社会风尚,我们的生活将更加美好,我们的社会将更加文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