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渔洋和章丘
宁昭收
最近翻阅《渔洋山人精华录集注》,随手查检与章丘有关的诗,竟查到了多首。卷一,丙申年,《自石桥寻黛溪遂至摩柯峰下》,《由柳庵逾西山最高顶至醴泉寺拜范祠》《醴泉寺拜谒至公像观唐碑》《醴泉寺高阁瞻仰眺望有怀范文正公》。乙亥年,《浒山道中》。卷十二,《女郎山》,《啸园杂题八首》。不仅感觉到一种喜悦从心底泛起,作为一代师宗对章丘之地垂青有加,留下了优美的诗篇。这竟让我起了探讨王渔洋与章丘的渊源的想法。
资料显示:王士祯(1634—1711),原名王士禛,字子真、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人称王渔洋,谥文简。新城(今山东桓台县)人,常自称济南人,清初杰出诗人、学者、文学家。博学好古,能鉴别书、画、鼎彝之属,精金石篆刻,诗为一代宗匠,与朱彝尊并称。书法高秀似晋人。康熙时继钱谦益而主盟诗坛。论诗创神韵说。早年诗作清丽澄淡,中年以后转为苍劲。擅长各体,尤工七绝。好为笔记,有《池北偶谈》、《古夫于亭杂录》、《香祖笔记》等。
王渔洋生在一个官宦之家,幼年曾在济南居住,明清时桓台隶属济南府,他的成名也和济南大明湖有着不可隔绝的缘分。据《渔洋山人自撰年谱卷上》载:“顺治十四年丁酉,二十四岁。八月游历下,集诸名士于明湖,举秋柳社。”“赋《秋柳诗》四章,诗传四方,和者数百人。”“又三年,予至广陵,则四诗流传已久,大江南北和者益众,于是《秋柳诗》为艺苑口实矣。”在大明湖畔写的《秋柳诗》令他享誉大江南北,因此他对于济南有着很深的感情。因此他常自称济南王士祯。
其中一首这样写道:“秋来何处最销魂?残照西风白下门。他日差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烟痕。愁生陌上黄聪曲,梦远江南乌夜村。莫听临风三弄笛,玉关哀怨总难论。”形象的写出了秋天柳憔悴欲损,满含愁怨的神韵,而全篇不写一个柳子,用几个典故点出,令人拍案叫绝,也难怪流传颇远了。
这一年他24岁,而在23岁那年,他就开始悟道“神韵二字”,开始提倡神韵诗说。他的《渔洋山人精华录》也是从这年开始选编的。可见他对自己诗作的把关之严,他自己不认可的诗,是绝对不会选录在他的精华录之中的。
他写女郎山的诗大概写了两首,一首选在集中,另外,我还从《道光-章丘县志-艺文志》中查到一首。写啸园的诗县志记载了十二首,集中只选了8首。
中国的古代诗歌在唐宋以后,是在复古和反复古这一对矛盾中展开的。明初为台阁体,陈词滥调,粉饰太平。反对他的是前后七子,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后来出现了“唐宋派”主张在学习古人的基础上,自述胸臆。后来出现公安竟陵诗派和性灵派,主张独抒性灵。到了清初,诗歌大体是沿着这个方向走的。王士祯的诗歌创作,早年从明七子入手,“中岁逾三唐而事两宋”,晚年又转而宗唐,但是在这三次转变中,提倡“神韵说”是贯穿始终的。他虽提出了神韵说,却没有十分具体的诗歌理论体系,后人所辑《带经堂诗话》,反映了他的论诗主张。
那么什么是神韵呢?在《渔洋山人自撰年谱卷上》中他写道:“山人自乙未五月买舟归里,始弃帖括,专攻诗,聚汉、魏、六朝、四唐、宋、元诸集,无不窥其堂奥,而撮其大凡。故诗断自丙申始。钱塘吴君宝云:“先生论诗要在神韵,画家选逸品居神品之上,惟诗亦然。司空表圣论诗云: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酸、咸,而其美常在酸咸之外。余尝深旨其言,酸咸之外何?味
外味;味外味者何?神韵也。”他追求味外之味,言外之意,隽永含蓄的艺术效果,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为诗的最高境界。
以他的标准,我们再来看他写的《女郎山》:“卧舆梦初起,遥见女郎山。雨过开奁镜,烟消露髻鬟。灵祠空翠里,瑶瑟碧云间。不是崔罗什,何因奉玉颜。”早晨初起,凭窗远眺,看到了女郎山。雨晴过后,好像打开了明亮的梳妆镜子,淡烟散去,露出了青色的山峦。空灵的古寺,隐藏在翠色里,风吹白云,奏出了瑶琴的妙音。我不是崔罗什,为什么你要展现出美丽的容颜。整首诗把女郎山比作一个美丽的女子写的轻松优雅,明白如话,令人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可谓是诸多描写女郎山诗词中最好的一首。县志收录的一首《行次女郎山》:“一抹遥山碧,松萝湿早燉。鸡鸣桑拓下,春晓杏花村。林底菜畦绿,泥湿沟水混。渐看老农出,荷锄话凉温。”春天的女郎山,充满了生机,松萝清翠,太阳红,公鸡鸣,杏花开,菜畦绿,荷锄而出的农人,互相问候着温凉。整首诗写的清新恬淡,令人想起了世外桃源的风光。的确达到了他所提倡的“味外之味的”艺术效果。
《啸园杂题八首》也都写的雅致可人,风流自显。其一《横翠阁》:“高阁冠清溪,雪浪相回薄。帘卷暮山晴,衣盏空翠落。烟暝竹林间,归飞双白鹤。”意境清幽,余音袅袅,令人生出世之想。
不但章丘的山水打动了王渔洋,章丘诗人的诗也拨动了他敏感的神经。他对章丘诗人张光启和术翼宗二人颇为欣赏,并为他们的诗作了诗。《道光-章丘县志-艺文志》中有《题术翼宗诗卷后》和《题张仲子诗后》。
张光启,《道光-章丘县志》载:“字元明,邑诸生,崇祯末,漕抚朱欲荐诸朝,光启固辞。灭迹城市,隐居白云湖之滨,以诗酒为乐,卒年八十余。著有《自娱草》四卷。”还有资料称:“生卒年不详,字元明,章丘(今属山东)人。明末诸生,少有文名,为梅长公、朱未孩二公所知,欲荐诸朝,光启固辞。崇祯庚辰年四十,遂弃诸生,灭迹城市,隐居白云湖之滨,辟一圃,曰“省园”,足不履城市,以诗酒为乐,卒年八十余。著有《自娱草》四卷、《张仲子诗》。”
《题张仲子诗后》:君家郎中泊,何似郎官湖。云气流银浦,人家在玉壶。林园交水石,烟火出葫芦。他日遗民录,千秋道不孤。
张光启是生活在明末清初的隐士,清高自诩,流连诗酒,不落世俗。他的诗自然写的不同反响,清新脱俗,自出机杼。因此引起了王渔洋的重视。
郎官湖本名南湖,在今湖北汉阳。唐李白流放夜郎 ,与故人尚书郎张谓 、沔州牧 杜公
、汉阳宰王公、觞于南湖 。张请李白为湖标一嘉名,以传不朽,白 因举酒酹水,改南湖为郎官湖
,并赋《泛沔州城南郎官湖》诗,有句云:“四坐醉清光,为欢古来无。郎官爱此水,因号郎官湖 。”
王渔洋在诗中引用了这一典故,接着写了白云湖别致的景致,最后断定,张光启必然名垂历史,得到后人的认可。的确,几百年后的现在,人们还经常说起张光启的高风亮节。
术翼宗,《道光-章丘县志》载:“字石发,号雪崖子。邑诸生,好为诗歌,浪游湖海,多慷慨激楚之音,归老胡山。箪瓢自适,故晚年之诗尤有闲情远韵,新城尝其得唐人衣钵,淄川张笃庆为序藏于家。”
《题术石发卷后》:“齿食嗟来鬓已斑,吟髭撚尽一身间。惜君生后沧溟叟,不在华鳌袭勖间”。
王渔洋诗中沧溟叟,是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号沧溟,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他们与李攀龙是如何交往的?
查有关资料:袭 勖(生卒年不详)
字克懋,一字懋卿。明代济南章丘人。少时家境贫寒,以为人牧羊为生。手不释卷,每有闲暇,即诵读诗书。曾因此遭主人毒打,愈益发愤读书。袭勖潜心研读经史、诸子百家、稗官小说等各类书籍,30岁时,已名声大震。当时,同县的文人袁崇冕、李开先都以填写优美的唱本词曲而声名远播。而袭勖认为填写这种词曲有伤大雅,不屑为之。他与历城人殷士儋、许邦才、李攀龙等人崇尚填写古文词。李攀龙恃才自傲,目空四海,却对袭勖钦佩有加,两人成莫逆之交。袭勖仕途不顺,年六十始以岁贡生任江都训导。不久,调任威县教谕,再迁开平卫教授。后辞官归里,颐养天年。五年后卒。着有《懋卿集》、《太极图解》、《性命辩》诸书流传于世。
华鳌,字空尘,御史珩之孙,山东章邱人。以绘事妙天下。每落笔辄先题咏其上,自谱曰空尘诗画,故人称曰华空尘。人求其画辄瞪目不画,不求其画辄画,其得意正在笔墨蹊径之外,诗亦如之,五言尤超诣。题王仁甫卜筑云:“大隐不在山,出处乃适意。”送吕中甫山人云:“秋老留红叶,风轻转白苹。”宿惠上人院云:“爱此疏林月,兼之一磬清。”孤坐云:“雨霁闻啼鸟,风停数落花。”过杨九山川上居云:“垆头留宿火,花径闭秋云”,人以拟浩然“微云疏雨”之句。鳌亦沧溟友。予少见其集,今无从购矣。鳌姓字亦见《杨升庵集》。勖有寄沧溟绝句云:“瓜田十亩济城东,云外青山小苑通。流水桃花迷处所,几家春树暮烟中。”鳌睡起自述云:“槐午睡方熟,息肩者稚子;老妻撼绳床,饭熟呼不起。不能工磬折,发乱无人理;我懒我自知,不要旁人喜。”(济南府志、玉剑尊闻、扬升庵集、渔洋诗话)
术翼宗的诗有闲情远韵,符合王渔洋神韵说的主张,所以他对术翼宗的人品和诗才大加赞赏,对于他没有和章丘的另两位明朝诗人华鳌、袭勖同时而得到文坛巨匠李攀龙的重视,而惋惜。殊不知,能得到王渔洋的看中是术翼宗的万幸之幸了,就凭这一首诗,术翼宗的芳名也可流传后世了。
县志艺文志载有:张光启《访廉处士故居》“高尚如君少,遗踪此一寻。飘然今日客,自识古人心。峻岭村墟在,残碑风雨侵。九泉不可作,慨想对秋林。”术翼宗《登女郎山大观楼》“晴明无雨半蓑衣,此日登临感旧游。鑑外云随长白落,城头花隐绣江流。片时歌笑迷芳草,几处风烟动远愁。莫避高楼同一醉,此山北望是神州。”
张诗写的直抒胸臆,娓娓道来,含不尽意于言外。术诗写的气势开张,铮铮有声,令人拍手叫绝,颇有唐人遗风。也难怪二人之诗能得到一代诗宗的法眼青睐了。
有清一代章丘诗人大都应该受到王渔洋神韵说的影响,翻阅《绣江诗抄》,许多诗人诗作深得神韵说的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