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贵与张家埠张氏家族

(2010-11-12 15:19:41)
标签:

张贵

高苑县

张家埠张氏世谱

宣武将军

文化

分类: 王渔洋文化

    对于桓台县,张贵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后人称之为“创邑有功之先贤”。

    桓台古称新城。《天启新城县志·卷十三·人物志一·张元帅传》载:“讳贵,字国宝,忠子。性孝友,善骑射。大安(1209-1211,金完颜永济)中,朝廷选天下猛士守卫京师,贵时方弱冠,中选。以功累迁辅国上将军,行高苑县令。已而充山东路兵马左副元帅,终般阳军节度使。金季,山东豪杰角立,贵实为甲乙。是时,行省张林约为兄弟,以公兄荣为腹心,以贵为爪牙,一时诸将无不景仰。公之为人轻财好义,深得为政之要。知疮痍之民不可虐,用政务宽简,省刑簿赋,兴利除害,使百姓数载间帖然享富安之乐。轻裘肥马,与朋友共,结交以诚信,与人有始终。家资钜万,丝毫不视,悉委之昆弟。其宇量宽宏如此。”

    1990年《桓台县志·大事记》:公元1214年(金贞祜二年、南宋嘉定七年)金山东东路兵马副元帅张贵(桓台人)收集游民,保据驿台,遂绕驿台(齐桓公戏马台)修筑城池,称新城。1228年(蒙古孛儿只斤拖雷之年、金正大五年、南宋绍定元年)8月,蒙古析长山、高苑两县各一部地域,置新城县,张贵为第一任县尹。《人物志》载:张贵(约1186~1256),字国宝,高苑县成良里人(现睦和村),少年入塾,习文武,善骑射。金朝卫绍王大安二年(1210),朝廷下令选拔国内勇士守卫中都。张贵被选中,任军职,多次参加守卫金朝中都的战争,因军功升为辅国上将军,兼任高苑县令。后任山东东路兵马副元帅、般阳军节度使。1214年,蒙古军进攻中都,金宣宗迁都汴梁,山东各地大乱,百姓流离失所。张贵率部占据长山县驿台(齐桓公戏马台),收集各地流散民众,绕戏马台修筑土城墙,聚堡结寨自卫,保护百姓团聚,防止乱兵和土匪侵扰虏掠,后置为新城县。张贵为人轻财好义,爱护百姓,省刑罚、薄赋税,施政宽简,得到百姓信赖和拥护。后人称其为“创邑有功之先贤”。
    张家埠是毗邻桓台县城的果里镇前埠村、后埠村的合称,如今普通的村庄,曾经是历史上重要的城池。春秋战国时期,这里被称为葵丘邑。《左传》载:“庄公八年,齐侯使连称、管至父戍葵丘。”《山东通志》载:西汉初年,汉文帝封刘宁,国于葵丘,为瓜邱侯。侯国消逝后,人们将“瓜丘”改名为埠上庄或称濮上庄。元代,张姓为主是庄,以此又叫张家埠了。建国后,张家埠分为前埠庄、后埠庄。已有四千年左右历史的前埠遗址就位于前埠村东二十米处,现存面积约十五万平方米,属龙山文化遗存。文物工作者曾在这里搜集、发掘到历史文物三十多件,其中生产工具有石斧、石凿、石铲,生活用具有陶杯、陶罐、鬶、盆、碗等。此外还出土过铜镜、铜剑、金鸡、铁锚、古钱币等。这表明,从四千年前到元代,这里都有人群居住。另外,遗址南部还有明代开封知府王之都墓,现存石碑三幢,均系集唐代书法名家颜真卿、褚遂良的字刻成。

    时光过去近八百年,今生活在桓台的张氏族人哪支才是当年叱咤风云的山东东路副元帅张贵的后裔?县志上记载为“睦和人”的张贵与张家埠有什么联系?我没有见到睦和村张氏族人的族谱,仅凭县志的记载,来考证“创邑有功先贤”张贵的后裔似乎并不容易。近读《桓台张家埠张氏世谱》,在这部族谱上,赫然记载着毗邻县城的果里镇前埠村、后埠村的张氏族人与张贵有着血缘上的联系。

    在桓台张家埠《张氏世谱》上,我们看到了与县志内容相似的记载。正文第一至三页载:“始祖讳忠,字  ,(谱上未注明字为何)赠辅国上将军,行高苑县令,充山东路兵马副元帅。前墓在邑城巽隅,缘孙缙施地建学,迁于于家堤侧。配刘氏,子三。”“长子荣,字国昌,宣武将军,充山东路行尚书省参议,兼州盐使。公性慕道,后弃官归。吟咏诗书自乐焉。配氏,子一”。“次子贵,字国宝,性孝友,善骑射。大安中,朝廷选天下猛士守卫京师。公时方弱冠,中选,以功累迁辅国上将军,行高苑县今(应为令之误)。已而充山东路兵马副元帅,终般阳军节度使。当金李(季之误)豪杰奋兴,公收集流民,遂革台为城,曰“新城”。是时,行省张林约为兄弟,以公兄荣为腹心,以公为爪牙,一时诸将无不景仰。其为人轻财好义,深得为政之要,知疮痍之民不可虐,用政务宽简,省刑簿赋,兴利除害,使百姓数年间帖然享安富之乐。轻裘肥马,与朋友共,结交以诚信,与人有终始,家资巨万,无不委之昆弟。器量宽宏如此。乡贡进士刘赞有传。配氏,子一”。“三子显,字国名,以勋迁武节将军。元山东兵马副元帅,分治高苑县事。配氏,子讳在旧谱,谱失。长子荣有子曰礼,施地建学,有碑记。配氏,子讳在旧谱,谱失”。次子贵有子曰缙,字  (谱上空缺)。景州条县杨公讳温来任是邑,下车之始,巡历乡村,相视民物,谓同僚咨诸父老曰:“此邑桑可以蚕,可以耕,其供输之赋、征戍之役,国有常经。至于一家之中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至君臣有义者,谁使之然哉!皆吾夫子之力也。又因县志(似应为治)既立,而学庙未建,风华何由以兴。于是命同僚父老恳请于公,施地一区以建学焉。元淄来路教授丁珏文记。配氏,子讳在旧谱,谱失。”一九八六年九月《桓台教育志》(审查用稿)第一页即为:1265年(元至元二年),张晋献庙地,县尹杨温募资塑至圣、颜、孟及十哲像,始建儒学。此即新城县最早之学校。
    以上便是《张家埠张氏世谱》中关于张贵父子三代的记载。
    问题的出现也在于此,一是上文中“子讳在旧谱,谱失”,二是其后的“奉祀远孙”。因为族谱的丢失,张家埠张氏族人为张贵后裔便失去了最直接、最关键的依据。世谱所称“世祖”前载:“因旧谱所失,始祖考查县志详载三世失传。诚意溯本,指何追源。出于无奈,求阅明代迁户之谱,参观几家,详查其时推算辈数,比较相仿彖断兴世祖相间不甚远矣。但考核未真,不敢直接,故写“奉祀远孙”名词。世祖承接,取其先后同气连枝之义顺利雅观之图。世祖者,以始迁祖为一世祖也。叙明来由,使后人莫疑。敬志。”这段文字明确说明了与张贵世系的断代。张贵建县在1228年,“大安”为金完颜永济年号,其时1209-1211年间。此时张贵“方弱冠”。《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张贵方“弱冠”,既刚满20岁。“绕台筑城”时为1214年,此旧地张贵不过20岁出头,1228年新城县建立时,他也不到40岁。而张家埠张氏十世孙祖瑄在“谱失”后第一次续修是在嘉庆八年,即1803年,此间相隔已经五百余年。祖瑄续谱时,其家族世系已经传续十代左右。按每传一带需25年,十代传续约为250年。因此,张氏一世祖生活的年代大约为1550年前后,与新城王氏第一个进士、四世王重光生活的时间大体相当。以此推算,从张贵父子三代“谱失”,到张家埠张氏一世祖,大约有300余年失续。
    我不能看到更多的资料,从《桓台张家埠张氏世谱》的记载能够看出张氏族人对于“奉祀”的矛盾。从家族看,如此传说,不可能空穴来风。十二世孙振翮嘉庆八年谱序称“余张氏居新城数十世”。道光十七年九世孙克坦所写“三修族谱序”称“张氏族谱由宋元明迄今几五百余稔,已煨烬兵焚,未知何以湮没”、“失在老三支”。八次续修,序言中几乎都提到“谱失”,从中不难看到张氏族人对此的无奈与遗憾。而张贵后人如何从“成良里”迁到张家埠,也成为一个待解的谜。

    然而,是谱最后刊载的十世孙祖瑄撰所写《始祖封公事略》,对于张家埠张氏族人是张贵后裔提供了新的证明。《事略》全文为:

    “始祖讳忠,子三人,长讳荣,为元帅;次讳贵,三讳显,皆为副元帅,与公同载县志。公之孙讳晋任本邑县令,施地建学,有记载文庙碑。公之茔在于家堤西北,亦载县志。瑄幼时见翁仲墓碣皆仆于地上,载配刘夫人,卒年六十四岁。公之后裔居索镇者一名启元,一名启魁。启魁出家为僧,庆吊事与族人皆有来往。族叔克润出殡时,启魁来吊,与族人同会于后埠,言及元帅祭田大亩尚有四亩。启魁十四岁典于于家堤于姓,典西钱二十四千、粮钱四百文,至今六十年,皆启魁收存。惜当时未言于姓何名,启魁竟于此冬圆寂。启元又早故,祭田下落不可考矣。及来冬修谱时,胞侄继唐夜梦一老人曰:‘吾与汝相传一脉,元帅名忠者即吾也。汝叔修谱,万勿遗吾。’语毕,倏忽不见。唐明日以告。瑄因喟然叹曰:‘孟子云: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封公去今六百余年,其神明犹能不没。’瑄故并志之,以见祖德之永垂无替云。大清嘉庆八年岁次癸亥仲春裔孙祖瑄谨识。”

    这篇“事略”至少说明三个问题。一是县志上的确凿记载。二是作者祖瑄当年亲眼目睹始祖墓地的情况。三是其后裔启魁及其管理祭田的情况。以此观之,张家埠张氏族人为张贵后裔似不为虚。

    尽管如此,我们毕竟看到了与“新城”的建立者张贵有联系的家族。些许无奈,有待于今后的寻找与发掘,有待于张氏族人以及有志于此的热心人关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