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文,写给实验中学建校30周年。
能够去实验中学工作,曾经是我的梦想。成为实验中学的一员,却完全出于阴差阳错。
我是1981年7月从北镇师专中文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原桓台县邢家中学的。当时的邢家中学,地处偏僻,条件简陋,虽然热爱并且与那里的同事结下了至今保存的友谊,但离开那里,调往县城,却依然是藏在心中的愿望——不仅因为那里工作、生活条件差,自身业务的进步也是重要原因。以当时的情状,只要能够调到县城,哪怕于县城的边缘,也是能够接受的事情。因此,能够进入县城,进入全县唯一的一所国办初中,对于刚刚参加工作的我而言,简直是异想天开。然而,三年后的1984年7月,我不仅实现了调往县城工作的愿望,而且一步调进县教研室担任语文教研员。这样的安排,完全出乎预料。因为,依我的实际,做一名语文老师尚难称称职,当语文教研员确乎有些勉为其难,甚至有些拔苗助长。于是,带着几分惶恐,几分羞涩,开始了新的起步。几天后,我接到单位通知,去烟台参加由省教研室举办的为期半月的全省中学语文教学语法改革培训班。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这次培训班结束。回到单位已是8月底,打开自己的办公室,一个熟悉又陌生的身影坐在我的办公桌前。这情景不免令我吃惊。这位老师告诉我,最近县教育局人事调整了,局机关从领导到工作人员都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原先已经确定外调的教研员陈老师重新回到了原来的岗位,县实验中学因老师调动空出一名语文教师岗位。于是,在经历了1个月的教研员生活之后,我坐在了实验中学语文组的办公桌前,成为实验中学一员的梦想由此实现。
这时的实验中学还被称为实验学校,中学部与小学部并设,中学部有三个年级,每个年级设两个平行班,我担负初三一班的语文课教学。
客观讲,参加工作后的教学工作到这时才算真正规范起来。回首参加工作三年,虽然也进行过一些教研活动,身边也不乏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然而几乎所有的工作都处于一种自发和被动的状态。一则是刚刚离开校门,课堂知识变成实际经验需要一个过程。二则教学班额少,所谓的教研活动缺乏一定的广度与深度。一月教研员的经历虽短,客观上却提升了自己对于语文教学的认识和驾驭教材的能力。因此,再次走上教学岗位,这些无疑成为自己的一份财富。
我是带着学习的态度进入实验中学的。当时的语文组,是与政治组合在一起的。我们组开始是周克秀、刘世奎、齐胜利、何恒龙和我五位老师组成,刘世奎老师教政治,我们四人教语文。后来,齐胜利老师调走,王锡安老师调来。为了充实政治课教学,先后调进的王锡民、杨秀生两位老师又加入其中。周克秀是一位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写得一手好板书。1981年4月在桓台一中实习的时候,我就听过周老师的课。这时能够与周老师在一起工作,自己心里也觉得很受用。其他两位年龄与我相仿,齐是我钦敬的师兄,是从前耿桥中学调入的,那时候我就经常去他那里学习观摩。何在原桓台二中和北镇师专虽然都比我矮两级,教学上却是我学习的榜样。而王锡安老师的课,调县教研室之前在邢家中学工作时就曾经听过他主讲的示范课。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的确使我受益无穷。短短的一年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在我的记忆中,实验中学已经成为永恒。我忘不了课堂上朗朗的读书声,忘不了教研活动讲评中的一丝不苟,忘不了课堂外面搅拌机隆隆的轰鸣,忘不了清晨几乎围成圆圈跑操的情景。就是在如此简陋而局促的境遇中,我们在快乐地耕耘。
离开实验中学,我先去党校,后到县委宣传部,再去乡镇工作。在我几乎认为没有再与实验中学结缘机会的时候,组织上一纸调令把我调到与实中对门的《桓台报社》。于是,实验中学再次走进我的生活,不仅因为距离,更因为那千丝万缕难以割舍的情怀。报纸有副刊,开设了“中小学生作文”栏目,实中的学生们近水楼台,课间休息的时间便会把自己写的作文送到编辑部,有的还在休息日专门跑到报社送稿。时任校长张秀安还专门把我请去为学生们讲授报纸新闻的写作常识。这一待就是11年,学校的学生走了一茬又一茬,唯一不变的就是心中对于实中的牵挂。
倏忽之间,实验中学走进了而立之年。一天,曾在实中工作,现任县委办公室副主任的魏峰告诉我,学校举行建校30年庆祝活动,邀请我们这些曾在实中工作的同仁写一写文章。听到这个消息,万语千言涌上心头,一时不能下笔。校庆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我的文字一直没能交差。现在终于写下这些文字,算是对实中建校30周年的纪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