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马踏湖
马踏湖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3,117
  • 关注人气:8,28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旱地拾鱼(5)

(2010-10-24 10:21:55)
标签:

转载

分类: 他山之石
原文地址:旱地拾鱼(5)作者:庶人舒心

            旱地拾鱼

   “乌河两岸不怕旱,洞子井,连成串,马拉水车鸳鸯罐”。好像是从我有记忆起就流传着这段话,是顺口溜又像民谣,到我能跟随哥哥们下地干活时才真正的看到了这种景象,先说一下那年代的洞子井吧,在索镇十里乌河两岸的土地上有许多星罗棋布的水井,就是在春旱时节,井水离地面也不过三米左右,如在夏秋雨季,大人们提一水桶,弯下腰去用力一刮,就能提上一桶水来,何以如此?井下边有一条串接井的水洞直通乌河。为此我曾和玩伴们沿河去寻找那洞口,但失败了,原因很简单,因为正逢雨天河水瀑长。在懵懂顿开之后又向父辈们问询,是谁打的洞子井?井是怎样打的?洞子又是如何挖的?洞子在地下面漆黑一片,过去又无有电棒子(五十年代对手电筒这样叫法)咋办?父亲说他也不很清楚,恐怕就最近处说也得是你爷爷的爷爷那一辈人的事吧。但有一件事直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说挖洞子井必须是太阳当空,井上井下用了很多镜子,用手比划着说井子要斜放着才行,我似懂非懂,后来上学了做光学实验时我特别认真,老师说军事上的坦克,潜水艇等的潜望镜就是这个道里。

老式水车是最具观赏性地一种提水工具,它用一个水平大齿轮拨动一个立式大的齿轮,立式齿轮连同的圆格架又带动伸向井底的一长串环形水斗,马拉的动力作用在水平轮上,依次传递带动水斗循环往复,把井里的水取上来,倒在横穿在立轮中间的水槽流出浇地。它的消亡大概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我总觉得它是应进入农业展览馆的,如果现在有人复制一个用马拉着取水,绝对是吸引旅游者农家风景。

鸳鸯罐得其名有其意,它除去辘辘、水槽是一个外,其余部件均成双成对,由两个人分别在左右两侧用力拧着一对按在辘辘上的拐臂手柄,(两手柄拐臂呈180度)两个用来提水的罐一个空着下去,一个装满了水上来,两条拴着罐的井绳牵着罐一条绕在罐上,一条一圈圈的放开,每个罐的两边还分别有两条粗铁丝上边拴在罐架上,下边坠着重物拉直串在罐的滑环里,好让罐沿轨道上下滑动,其名鸳鸯真是名副其实。

别看它粗老笨壮,随农业合作化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即消亡掉了,但很客观地说它要比后来开发地一些 “现代”提水工具要好用的多,比如说有一种名为解放式的提水工具,马拉的叫水车,人拧的俗名叫拧不够,它可是所有的人一拧就够,原因很简单因为老式鸳鸯罐每下罐取水上罐向水槽时倒水时,拧罐人可以稍轻松喘息一下,而解放式的拧不够拧起来就不能停,如停住人得用力撑着,水还容易漏没了,这么说吧,四个人用解放式的只能顶上三个人用老式鸳鸯罐的效率。因家在农村假期常在坡里干活体会颇深,当时就常匪夷所思,为什么不让那个发明解放式水车的人来拧一天试试。

常言道你想 “旱地里拾鱼”吗!没门。但在十里乌河两岸农田里还真的能拾到鱼,一点也不稀奇,因为随乌河水涨水落,不一定什么时候鱼儿就顺着洞子游到了井里,在浑然不觉中被水车的斗子带了上来,顺着水沟就游到了庄稼地里,水渗下去了鱼暴露在地上,当然在旱地里能拾到鱼。应该指出这也是并不常见的事,因此如果谁在哪一天在庄稼地里拾到了鱼,就成为这个村里那一天的好新闻。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