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河滩旧事(6)

(2010-10-24 10:20:47)
标签:

转载

分类: 他山之石
原文地址:河滩旧事(6)作者:庶人舒心

 

     在索镇乌河大桥北面,清清的河水受到一块绿柳成荫草地的阻挡,就绕着转了个勺子形,再从大桥下面流过。稍高一些的草地和大桥之间,就出现了一块平平坦坦的地,名曰河滩。每逢集市,河滩周围就聚集了满载鱼虾莲藕的小船,自然形成了一个小小鱼港,河滩上的繁荣堪称集市之最,可以这样说吧,在当时的小县城,你在这里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想看什么就有什么。现在看到的京味电视剧里的那个烧开水的大铜壶,评论家常常说它是一种文化,那时的河滩上早就有了,并且总是热气蒸腾又锃亮锃亮的,现在人们一说北京天桥,我就想到河滩,虽自知是井底看天,但还是觉得相似之处太多。最爱看的是打把式卖艺卖唱卖膏药的,袒胸露体,一根木棒狠狠地打在身上,再贴上膏药,然后唱着说着叫卖,竟全无痛苦状,可谓是有常人不能之能。那个说评书的老真(都这么叫他)一把折扇虚拟出电闪雷鸣呼风唤雨,不只是熟练流畅,还能将典故出处交待的一清二楚,可谓是有常人不会之会。恐怕江湖路上的辛酸苦楚只有自知了。      

  河滩由周围的乌河水环绕滋润,地总是湿乎乎的,因为由那么些人踏来踩去,就那么光滑平整,自然而富有弹性。每到太阳落山前,城区机关、工厂、学校的人,就自动向河滩篮球场聚集,最值得一提的应属城区的青年农民,他们往往是急匆匆跑来,有的连肩上的锄头还没顾的放下,一个小小的篮球场何以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又如何能容得下这么多的人,这在今天来说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只因那时的篮球活动经常是近乎游戏的打下台的方式进行,自由结合,不问身分,五人一组,三球二胜或五球三胜制。人人是球员又是观众,除了人们想充分展示和表演外,似乎再也找不到任何功利的痕迹了。进而联想到今天号召的全民健身活动如能像那时一样的话,领导兴许就用不着操那么些心了。

  河滩有一个坐东朝西的大戏台,虽为土台,但它的平整光滑像河滩一样蕴藏着无穷魅力,唱京戏的演员都说,蹬上厚底,文唱武打,土台子成了一块天然的地毯,戏台有时妆扮得雍容华贵,有时朴素简略,但都给人一种天然趣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感觉。现在北京戏校任教的梅派大青衣董玉玲曾在这里唱过《龙凤呈祥》,原渤海军区京剧团也在这里唱过《闯王进京》《黄巢起义》等大戏,地方剧团以至乡村剧团也在这里演出过《王贵翻身》《白毛女》等新剧目。那时候唱戏除有时给烈、军属在前边早搬下几条凳子外,其余的都是平等竞争,不分高低贵贱,谁去的早谁就占个好地方。工农商学兵,大家都一样。土台子上还经常挂上银幕放电影,最早是无声的,后来是有声的,记得最早看过有声的片子就是《海上风暴》和《沙漠苦战记》了,当时电影的神奇比戏剧人更吸引人,观众多的可以说是人山人海,晚到的人也不要紧,可以转到银幕后面去看,除了字幕反着,人的左手成了右手之外,感觉也差不许多。

  河滩还是一个集会的重要场地,也显示着一种激情,一种力量,在战火纷飞“拉锯战”的年代,当老百姓听到嘹亮的军号声或“革命军人个个要牢记”的歌声,就知道县大队在河滩里出操训练,就不再为春种秋收发愁了,一种保护力量的存在能使他们安居乐业。当年老百姓最恨最怕的就是土匪、还乡团了,他们的残暴凶狠令人发指,每每看到县大队捉来罪大恶极此类人物,总是欢呼雀跃起来。河滩也曾有过乌云笼罩的时刻,那往往是在县大队执行任务撤离的时候,但注定了那时刻是短暂的。

  六十年代乌河开直挖深“兴修水利”,河滩寥无踪迹了,带替河滩而建起的商贸交易、文体娱乐、集会结社各种场所与昔日河滩已有天壤之别,如果能有一组原始镜头或者老照片之类的东西,展现在现代人的面前,怀旧与自然在发展与变革面前会显得那么苍白无力,一丝思念才上眉头一缕怅惘又上心头,是得,是失,是对,是错……. 小时候每每听到老师讲历史上的原始公社社会,说是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私有财产,总是憧景那美好的天堂,这大概和贫穷有关系吧,其实静下心来细细想想,如果是大家都没有,都是一穷二白,人类岂不是又要蜕化到原始的动物世界里去了吗?应当说即便是你有他有我没有,也总比大家都没有强,毕竟有一天我也会有的。忽然又想起了一个领导的演讲,说我们不要安贫乐道。讲的很好,充满了发展与变革的激情,但贫不能安,道还是应该乐的。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