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张志坚《另说红楼》
五、王渔洋与《红楼梦》(《石头记》)的巧合
世界上有许多事情太巧了总能引起人的惊叹,当然缘分也是一种巧合。王渔洋除如上所叙与江南毗陵常熟的缘分外,还有许多与《红楼梦》的巧合点,非常值得关注。
1、关于宝玉的生日。依据《红楼梦》的记载,周汝昌前辈把贾宝玉的生日确定为“四月二十六日”(忙种节)。这个生日与王渔洋有什么关系呢?依据《王渔洋事迹征略》崇祯十五年(壬午)记载:“十二月,清兵至济南,新城陷落。叔父与玫、与朋及朋子士熊、士雅遇难,从兄士和妻张氏自经死。徐夜母及家族十余人亦殉难。”崇祯十六年(癸未)记载:顺治元年甲申(
1644),渔洋11岁时:“三月十八日,李自成义军攻占北京,崇祯帝自缢。伯父与胤闻变,四月二十六日同夫人于氏、子士和自尽殉明。”“朱彝尊《曝书亭集》郑七十二《文琳琅湖广道监察御史五公墓表》:“……四月二十六日暨妻子登楼齐缢死。遗孙启沆仅五岁。”又记载:”“(渔洋)随祖、父避地长白山之柳庵。时祖父象晋以遗老闲居,自号明农隐士。”这一年又记载:“张万钟,公发妻张夫从之父,官镇江府推官。”又记“吴雯生。”
根据这个记载,“四月二十六日”恰恰是王渔洋伯父携妻子、儿子“殉明”的日子,是一个“白雪”扑地的日子,也是一个“亡忠”或者“亡种”的日子。
又记“吴雯生”。在这个年份出生的人原本很多,可是要记下吴雯生,就是特别之笔。因为吴雯生在甲申年,去世在甲申年。王渔洋在〈吴雯墓志铭〉中称他为“汉魏二千多年来,继曹植、李白、苏东坡之后第四位仙才”。吴雯是位白衣,渔洋十分赏识他的诗才,在京都为他邀誉,病后亲自送他顺蒲州。吴雯去世后,将自己的诗文送王渔洋处,而后经王渔洋删定而三刻于世。而在〈王渔洋事迹征略康熙三十三(甲戌)年记载:“(渔洋)歙县门人汪洪度寄书云:‘生少从诸遗老游,窃闻其绪论,以为诗之以仙称者,古今得四人焉。曰陈思,曰青莲,曰眉山,曰新城。’”可见大家称渔洋为有史来第四仙才,而渔洋称吴雯为第四仙才,吴雯又视渔洋为人生第一知己,他们又都与棠村有相托之契。所以在甲申年记吴雯这位仙才出生,应当是有特别意义的。另外,《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中除批有“棠村”之语外,紧随其下亦有“甲申八月泪笔”。渔洋一生活了七十八岁,经历两个甲申年,前甲申年为“渔洋家族”之泪,后甲申年为“吴雯、洪昇”两门人亡故之泪。更有特别处是,甲申四十三年也是王渔洋罢官之年。
可见,“四月二十六”这个日子,是一个“芒种节”,送花神日。而对于王渔洋来说,它又是一个“亡种”和“亡忠”节,也是一个十一岁小诗人成为一个“神韵”仙才的特别转折点。而四月,在清朝数位诗人的资料中更记载为“清和”之月。“俪披万牛毛”者,当为清和温润之姿。而贾宝玉的形象正是一个清和贤良、旁学杂收的温润多情之姿。
康熙四十三年七月(洪昇去世的日子),宋荦寄诗给渔洋:“白发渔洋老,风流众所师。”甲申九月,刑部尚书王渔洋被罢官归里,岂不又一个“棠村”。《红楼梦》第一回中原本就告诉大家“原来近日风流冤孽又将遭劫历世不成?”
2、《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有“甲戌校本”,而王渔洋恰是“甲戌”年出生。“甲戌三十三年”为唐寅修墓并建才子亭的江宁巡抚宋荦与渔洋同岁,且为好友。渔洋去世时,刘廷玑有挽诗:“名稿身贵度休休,占断今时第一流。驿寄新刊宁几日,山藏旧业竟千秋……此际孤寒齐下泪,骚坛牛耳独商丘。”康熙六年,王渔洋就与宋荦定交。两位甲戌年出生者,同经历了改朝换代之残酷,同从“雪”中走来,同遂“棠村”摩沙金题玉躞。
3、“甲戌”脂评本共二十八回。渔洋的生日恰是闰八月二十八日。而渔洋恰是“二十八岁”在毗陵获种种遭遇与巧缘。《王渔洋事迹征略》康熙二十九年有记载:“二十八日雪,有诗怀吴雯、赵执信。《蚕尾集》郑二《十一月二十八日雪怀天章伸符》、《雪中再寄伸符宫赞二绝句》。”
4、《脂评本》第一回批语中有“棠村”。依据《孔尚任年谱》和渔洋门人金埴记载:渔洋在京原给孔尚任寓宅题名“岸堂”,后来金埴和渔洋为孔尚任孡为“东塘”,其谐音可谓“东棠”。与渔洋交好的宋荦,在甲戌年修“唐伯虎墓地”,称其为“横塘”,其谐音为“横棠”。如此论说,似乎有东拉西扯之嫌。但是我们把它排序起来:“棠村”“东塘(东棠)”“岸堂(岸棠)”“横塘(横棠)”等等,似乎形成了如李澄中为“棠村”所著书名“白云村”之势。
5、王渔洋少时经历的几个地名。顺治七年庚寅(1650)渔洋十七岁记载:“读书于大明湖东北水月禅寺。”又记:“渔洋十八岁,乡试,公卒主杜笃佑(蒲州人,历官都察院左都御史、兵部员外郎)初定解元,后因丘县令托情,被降为第六名。”“得祖父赐邢侗书(白鹦鹉赋》真迹。”顺治十年记载:“家居读书,始与徐夜(号东痴,新城人,,叔祖季木外孙)交,尝赠句‘湘东品第金管,江左风流续玉台’。”顺治十四年记载:“八月,集诸名士于大明湖,举秋柳社,赋诗送杨氏兄弟归济宁,赋《秋柳四章》,传诵四方。和者数百家,后刻为《秋柳社诗》。”有诗句“白雁一声回泰岱,绛云千里拥神京”。顺治十三年记载:“春,与表兄徐夜同游长白山,凡柳庵、上书堂等,信宿范文正公祠下。”“和李清照《漱玉词》,有‘郎似桐花,妾似桐花风’之句,刘体仁(安徽颖川人,字公勇)戏呼为王桐花。”康熙三十五年他六十三岁时,“奉命祭告西岳、西镇、江渎。……过闻喜县,再葺太师公祠。秦蜀后记:‘二月二十八日,抵闻喜县。先太师公成历初至此县,至今百余年,有桐乡之思(闻喜,汉之左邑、桐乡也)’。又记‘归,过渑池县,拜族曾祖曙峰公祠。重葺之。’康熙三十八年,后与御赐带经堂、信古斋二匾,分县东西二弟堂。”
如上,“水月禅寺”、“白鹦鹉赋”、“风流续玉台”、“绛云千里”、“长白山柳庵”、“带经堂”,他的朋友用山东章丘宋代女诗人李清照赞丈夫的诗词为渔洋取名号“桐花”,他祖上又有“周文王封地‘桐乡’(山西闻喜)之祭祀祠”,而这里又与吴雯故里为邻。这一切几乎都可以与《红楼梦》扯上这样那样的关系。因为在《红楼梦》中,探春所住的秋爽斋,植得就是桐树。
6、王渔洋“文字遇合”。渔洋在《古夫于亭杂记》卷三“文字遇合”条中写道:“文字之于先达遇合,似有夙缘,有不可解者,如高阳李文勤公之于曹祭酒颂嘉(禾),真定梁公之于汪刑部季甪(懋麟)。”
7、渔洋所序《石隐园藏稿》和关于王史秋苹的“黄叶”之称,以及与蒲松龄的“爱听秋坟鬼唱时”和“千秋业付君人猜”之句。康熙二十五年记载:“正月,毕际有刊乃父自朔著《石隐园藏稿》八卷,公为作序。《石隐园藏稿》有高衍与公二序,均不署年月。”又记:“秋,王苹寄诗于公,公以书寓巡抚张鹏,言苹之才。张特召见,引之客座,并赠金。”又《池北偶谈》中记载:“……苹师田中丞漪亭雯,而友吴徵士天章雯。……尝有句云‘乱泉声里谁通屐,黄叶林间自著书’,渔洋绝爱之,呼为王黄叶。”康熙二十八年记载:“蒲松龄呈所著《聊斋志异》,读之,大赏其文笔,提一绝于后‘姑妄言之妄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时’。又有《偶感》‘潦倒年年愧不才,春风披拂冻云开。穷途已尽行焉往,青眼忽逢涕欲来。一字褒疑华衮赐,千秋业付君人猜。此生所恨无知己,纵不成名未足衰’。”
8、王渔洋祭罢南海留在峄山的诗句。
《峄山记事》:“雨足烟村事不闲,家家驱犊出柴关。枣花香遍浓阴合,水碧沙明望峄山。”金埴在《不下带编》中反复指点峄山,指点“峄阳孤桐”。因渔洋早年就有“桐花”之雅号,又有此峄山诗句。所以“凌霄”“宝玉”之匾额,赠这位拥有三百多门人的“神韵”诗者,亦可谓名副其实。(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