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马踏湖
马踏湖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3,540
  • 关注人气:8,28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梦》批语中的“棠村”与王渔洋(三)(转)

(2010-06-14 16:17:07)
标签:

《红楼梦》

圣恩寺

阮亭诗选

王渔洋

毗陵

文化

旅游

杂谈

分类: 王渔洋文化

选自张志坚著《另说红楼》

    四、王渔洋与江南“毗陵”常熟的缘分

    由于王渔洋出众的诗文才华和特殊的家族背景,以及他与棠村、与曹寅、与各个与《红楼梦》有关联的人的交往,特别是他廊坊坛领袖的身份和地位,使一次又一次地审视王渔洋这个人物,发现他与“毗陵”常熟这个地方有种种缘分:王渔洋确实与《红楼梦》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石头记》这个名字,若用中国文化中一种谐音来处理的话,就变成“诗头记”。当然,这种变化并不仅凭谐音而来,而是与王渔洋的发展经历紧紧关联。

    1、王渔洋初入官场。

    《渔洋事迹征略》顺治十五年记载:“五月,应殿试,以二甲第三十六名进士及第。”“以书抵许珌(字天玉,号星亭,又号铁堂,福建侯官人,甘肃安定知县)订交。”“移居慈仁寺,与汪琬、程可则、邹祇谟往还,以诗唱和。汪琬撰《说铃》,载公事颇多。”慈仁寺有双松。许珌来访,作《慈仁寺双松歌赠许天玉》赠之。(汪琬阻止渔洋迁寓慈仁寺,担心作双松诗,损名声)后又记载:“(六月)十五夜,与汪琬、程可则等坐双松下赏月赋诗。”又记:“在京见朱彝尊岭外诗,甚为赞赏。”后有“南朱北王”之称。又记载:“初九日重阳节,许虬在济水道中有诗寄公:‘济水孤舟对月明,更逢佳节倍伤情。远山橘柚经霜落,故国蒹葭积雨平。白雁一声回泰岱,绛云千里拥神京。登高别有骚人句,欲寄同时弟与兄。’

    顺治十五年,王渔洋考取功名。他寓居有双松的慈仁寺。对普通人来讲,住慈仁寺,吟双松,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但是,王渔洋不可,以至使好友汪琬为其担心并提醒他。但王渔洋傲然说:“寓不可不移,诗那可便作?”足见渔洋亦小心谨慎,知自己有不可完全放开之行为。但在记载中,他却反复忆及慈仁寺里的“双松”与“寄书订交同寓寺中的许天玉”,这使人不由得想到《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中宝玉翻到“正册”第一张的判词:“只看见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词,道是:‘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王渔洋正式考取殿试二甲三十六名,可谓入“正册”。入官刚开始或第一年,可谓人生的“头一页”。寓住“慈仁寺”,虽有“两株松”,原本可以让诗人借物长吟,而友奉劝不能吟,那松岂不是“围玉”而若“枯松”,何以生色?

    2、王渔洋的“毗陵”缘分。

    顺治十六年记载:“六月,(渔洋)往前门关帝庙求签,得签云:‘今君庚甲未亨通,且向江头作钓翁。玉兔重生应发迹,万人头上逞英雄。’”后又记:“予顺治己亥谒选往祈,初得签云云,又云:玉兔重生当得意,恰如枯木再逢春。尔时殊不解。”后记:“是年十月,得扬州推官,以明年庚子春上任。广陵五年,以甲辰十月内迁礼部郎。应‘庚甲’言。至庚申年八月置闰,而予崇祯甲戌生,实在闰八月,过闰中秋四阅月,遂蒙圣恩擢拜国子祭酒。于是乃司玉兔重生之意(足见特记此签应签)。”

    如上这两项记载有些玄妙,所抽之签也果然应验。他们应验在哪里呢?恰恰应验在“贾宝玉披上大红袍出家”的地方。果然如此吗?请看如下记载。

    《王渔洋事迹征略》顺治十七年记载:“(八月)初九日,渡江往常州,东亭偕行。途经镇江,登金山,有诗与题名。晚抵丹阳,夜行往毗陵,有诗纪行。十日,晚抵常州城外。《阮亭诗选》卷十三《毗陵道中雨》、《夜泊有怀同家兄子侧》。后诗云:‘兰陵城边枫树苍,芙蓉圩上雨淋浪。’是夜宿常州城边也。十一日,游延陵城边吴季子庙,晚归舟发常州,皆有诗。《阮亭诗选》卷十三《吴季子庙下作》、《毗陵归舟》。后诗云:‘泊船西蠡河,解缆东城路。凉月淡孤舟,遥村隐红树。’知是由常州夜发。后又记:‘冬渡江至毗陵,过云阳,返棹京口,登三山,入鹤林、招隐诸寺,有《有白门》、《过江》诸集,汇为《庚子诗》凡三卷。’又记张九微(1618-1684,江南丹徒人,字公选,号晓湘)《与王阮亭》:‘三日夕读大篇,几成不寐。淳于之叹子建,李密之遇秦王,气夺神移,莫知所以。窃怪诸名士序言,犹举历下、琅玡、公安、竟陵为重。……明公御风以行,飞腾缥缈,身在五成十二楼,又复与人间较高深乎?……明公征言独有千古,诸名士犹囿七里雾中耳。’”

    这段记载不只是说王渔洋到了毗陵,或路过毗陵,而是写他在这里看名胜、看古迹,品吊古人吴季子、范蠡,入鹤林,过招隐寺,与同行友人东亭等作文吟诗。其中“凉月淡孤舟,遥村隐红树”之句,不由让人联想到所藏所隐正是“红楼”之梦。

    顺治十八年记载(28岁):“晓发吕城,晚泊毗陵。”又记:“《阮亭诗选》卷十四《吕城雪霁》……《毗陵晚泊访巩宗子黄云孙邹訏士董文友》。”又记:“发常州,夜过梁溪,有诗纪行。《阮亭诗选》卷十四《梁溪道中却寄毗陵故人》、《夜过梁溪不得登惠山》为是日途中作。”又记载:“晓起登诸阁望太湖,渔洋山一峰正当寺门,爱其秀峙无所附丽,取以自号。《阮亭诗选》十四卷:‘……予入山探梅,信宿圣恩寺还元阁上,与是山朝夕相望,若有夙因,乃自号渔洋山人云。’又记:‘《真假山》、《即事》、《由拈花堂至竹深处与石语彻生慈室三上人茶话》、《由米堆山下行至上杨村钱家磡望湖中渔洋法华诸山》。’又记:‘归扬州,编是役所赋诗六十余篇为《入吴集》,自序之。’又记:‘过瓜洲大观楼’有诗句‘凉月满江楼’。”

    又记,五月七日,渔洋第一次通过钱谦益外甥,请其为诗集作序,被当时的诗坛领袖钱谦益谢绝。后又记,九月二十六日,钱谦益过八十大寿,丁继之自金陵往贺,为渔洋美言,才使钱谦益为渔洋回书,语句深长恳切,其中著名句子为:“骐骥奋蹴踏,万马喑不骄。勿以独角麟,俪披万牛毛。”

    如上种种,是王士禛二十八岁初到扬州任官时的部分记载,他的渔洋号亦得于这太湖边上。在这里短短的游历,使他看到了许多的雪与梅。他终于以真诚打动了诗坛领袖钱谦益,得其认可,获取长言嘱托,以至他在生命最后阶段所著的《古夫于亭杂录》郑三在《平生知己》一条中写道:“予初以诗执于虞山钱先生,时年二十有八,其诗皆两申后少作也。先生一见,欣然为序之,又赠‘骐骥奋蹴踏,万马喑不骄。勿以独角麟,俪披万牛毛’之句。盖用宋文宪公赠方正学语也。‘……白首文章老钜公,未遗许友入闽风。如何百代论《骚》《雅》,也许怜才到阿蒙。’今将五十年,回思往事,真平生第一知己也。”这是王士禛对虞山钱谦益先生的怀念与赞美。另外,数处记载,钱谦益与柳如是吟啸之斋偏称“绛云楼”。这总让人勾起《红楼梦》中第八回宝玉卧室有晴雯爬梯贴上去的“绛云轩”。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一件事,在黄叔琳所作《赵执信墓表》中记载:“新城公殃,先生奔哭之恸,曰:典型杳矣。其相爱生如此。”这就是以《谈龙录》与渔洋“神韵论”对立的赵执信最后对渔洋的评价。拥有三百多门人弟子的渔洋在清初残酷的文字狱时代,做到了“倆披万牛毛”,甚至连李天馥、陈廷敬这样做了相国的人,都紧紧地依傍在他的身旁。大家追随他,追随一种“神韵”般高尚而玄妙的诗人品位与精神。他的“遥村隐红树”除了指“诗头记”的“红楼”之梦,还会是什么别的东西呢?

    在《王渔洋事迹征略》中,他二十八岁这一年最末记载:“汇今年所撰诸集,删定为《辛丑诗余》,自序之。……吾友汪琬有诗云:邓侯栖隐处,闻在西南峰。常育而慕乐之。辛丑春,始以吴门之役冒雨入邓尉探梅,信宿圣恩寺还元阁,日与湖山相对,自号渔洋山人。渔洋者,邓尉之枝蔓壑连缀湖中者也。与士祜为西樵定《辛丑诗》,为撰序。”

    二十八岁应该还是人生做梦的年轮。毗陵之地,吴门之地,渔洋得名号之地,亦渔洋诗坛领袖起步之地,所以说吴门与毗陵亦是渔洋的缘分之地。所以,“青埂峰”,青当有长梦。(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