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宅

(2009-01-23 17:31:42)
标签:

老宅

情感

分类: 琐事留忆

    在我的老家,有一位祖传的宅子,大约15米见方,225平方米。宅子里有五间北屋,三间东屋和三间西屋,大门外有一条约20米长的胡同,胡同头上有一条东西走向的水沟,夏天雨大的时候,东边的雨水就顺着这条小水沟流向西面的大湾,然后再流向邻村的小河里。挨着水沟有一眼水井,周围的邻居们都是来这里打水吃。老宅的格致大约与当年北京的四合院差不多,属于典型的北方民居。

    老宅最早建造起自何时?我不知道,父亲在世的时候也说不知道是哪位先人建筑。据家谱记载,我们这一支是明朝洪武年间迁到现在的居住地的,至今已有近二十世。家谱上载先前我们“家族中读书者少”,世系的传承基本靠先人们“亲口传云”,所以,遥远的数百年前的事很难说清楚。而由现在上溯的事情则是真实的。活了七十五岁的父亲都知道老宅的建造时间,这说明至少在我的高祖辈时就已经居住在这里了。以此推算,老宅至少有一百几十年了。老宅中的正房是五间北屋,三间大的,一头一间小的。三间大的叫大北屋,两间小的叫小北屋,爷爷奶奶在世时如何居住我不知道,从我记事起,是伯父伯母住正房,父亲与母亲住东屋。那时候,爷爷和奶奶已经过世,父亲的生活态度是有父从父,无父从兄,直到伯父去世以后,每逢春节,父亲去给伯母拜年时都要磕头。看到父亲给伯母磕头拜年,我不理解。父亲告诉我,有父从父,无父从兄。他与伯父兄慈弟孝情逾手足,我们兄弟都是伯父伯母拉扯大的。做人不能忘本,老辈子里就是这么要求的。那时,三间大北屋(说是大北屋,其实既不高,也不大,墙脚是用砖垒的,墙是土坯的,屋顶也是麦秸芚起来的。正房的后墙上开了一个很小的后窗户,小窗户除了两扇小门子,在外侧的中间位置还设置了一根横木,现在想来是相当于现在的防盗设施吧。不过,那可是我小时候经常出入的通道。因为后邻居家是本家的一个四奶奶,四奶奶家的小叔是村里卫生室的司药,因为干得时间长,平时也能看个头疼脑热的小病,伯母不舒服的时候,就让我去找小叔拿药。于是,我便经常从这里过来过去。此外,夏天的时候,没有电扇,热得时候,也经常打开窗户,一边享受着风吹的舒适,一边端着碗与四奶奶家的人说着话。那情景,很是惬意。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哥哥们渐渐长大了,伯父与父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为哥哥们成家。要成家,房子不象样是不行的。家里经济条件差,盖砖瓦到顶的房子是不现实的。在县城工作的伯父就与父亲商量,还是原扒原盖,翻盖老宅的正房。于是,伯父在县城得空就筹集盖房子的材料,父亲就领着我们在家里脱土坯。那时我虽然十来岁,做不了多重的活,热情还是蛮高,只能拿着布兜子提泥。开始的时候两兜泥脱一个坯,到后来就一次提脱一个坯的泥。尽管累得一有空就躺在地上,心情却是快乐的。因为家里要盖新房子了,盖起新房子,哥哥就给我娶嫂子了。终于,物料齐全了,伯父与父亲选了个日子,扒了旧房子,拉起了五间大北屋。这时候,大北屋名副其实了。不仅五间房屋没了大小之分,房子的高度、宽度都有了变化,就是后墙上的窗户也开大了,窗口也换成了透明的玻璃,不仅我过来过去更方便,就是大人们也能够顺利地来往。

    老宅养育了我的先人,也养育了我们。我们兄弟四人和妹妹都在这里出生,也在这里婚嫁。除去二哥家的小侄女不是在这里出生,我人子侄辈几乎也都出生在这里(我的孩子虽然出生在县城的医院,出生后也是在这里度过了他人生的最初阶段)。大哥是在老宅的西屋里成亲的,二哥、三哥是在东头的小北屋成亲,我的婚礼也是在这里举行的。在后来的日子里,家里新盖了好几位宅子,伯父搬到了新盖的房子后,大哥与三哥也先后盖起了自己的新房搬了出去。后来父亲为我们兄弟分家的时候,主张把老宅分到正在读高中准备高考的我,主持分家的乡亲们在权衡之后提出了折衷的办法:所有权归父亲,继承权归我。并且立字为据。1997年,父亲驾鹤而去,我便成了这所老宅的主人。

    1979年,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三年,我竟然出人意料地考上了大学。这在当时是一件很令人羡慕的事。从此,我踏出了农门,参加了工作,在县城置办了自己的房屋,建立起自己的安乐窝。老宅在我的感情世界中的分量却越来越重起来。时至今日,这祖传的老宅仍然伫立在老家,我生活在外,不能经常回去打理这祖传的老宅,只好委托长兄住在那里,替我打理。现在的老宅中仍有西屋保存着数十年前的模样,一想起老宅,心中便生起一种温馨的感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