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是台大戏,但是今年并没有观赏。为什么?一来除夕喝得多,困得很,想看也看不成。二来即使喝不高,也没打算再象以往把眼睛盯在央视一套的春晚上。因为随着教化功能的增强,春晚服务于政治性的特点日益突出,而且艺术性渐渐湮没于通俗,除去搞笑与消遣,真正能够教益人生的,并没有几个节目,即便是随着节目播出随时出现的评选活动,时时透露出一些自慰的感觉外,我们还能从中吸取到什么?
我并不是主旋律的非难者,甚至觉得文艺应该充分发挥应有的教化功能。主旋律应该如何弘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晚会的主创人员自然有自己的设想,但这并不影响一名观众发表自己的感慨。2008年,我们国家的确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也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辉煌。从年初的雪灾,到“4.28”特大铁路交通事故,从“5.12”汶川地震,到奥运会成功举办,从熊猫赴台,到神七飞天,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晚会在内容上突出这些成就以及在抗拒天灾中的壮举无可厚非,问题是作为人才济济的中央电视台,应该如何表达这样的主题?是象往常的口号一样喊破喉咙、歇斯底里?还是让人们在观赏节目的过程中自然地感受?孰是孰非,相信人们一目了然。纵观这台晚会,雕琢的痕迹非常严重,如此重大的主题并没有通过晚会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其教化效果如何,可想而知。
也许正是编导人员背着这个沉重的包袱,严重束缚了晚会节目的创作与编排人员的手脚。一是内容上的束缚,主旋律应该弘扬,问题是如何弘扬。晚会不应该是2008大事的简单复制(如果真能复制倒还好),如果是简单地重复,无论是年初雪灾,还是汶川抗震,无论是奥运举行,还是神七飞天,晚会上的简单重复和浅薄,与事件发生时的现场直播,到底谁更具有感染力?二是形式上的束缚。如上所说,本人没在第一时间观赏现场直播,随后偶尔看了几个片断,说来也巧,这几个节目片断几乎全是“人海战术”,那几个节目几乎全是以演员众多取胜。好在央视的演播大厅面积有限,如果面积允许,完全可以象奥运开幕式那样,动辄上千人。片面追求大场面的思维,也成了今年春晚的束缚。三是在演员选拔任用上的束缚。不能否认老演员的艺术功力,几年,十几年一贯制的操作方式,同样也造就了从始至终的“熟人中选人”,即便是偶尔出现几个新面孔,其光辉也被这些老“油条”遮挡了不少。如果说赵本山的《不差钱》还能给人带来一点笑声,黄宏、巩汉林、魏积安、黄小娟等人的表演的确让人感觉节目与演员的黔驴技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编导人员的保险意识恐怕是罪魁祸首。试想,谁愿意拿自己的名声和前途开玩笑?即使平庸一些,小心无大碍,只要能娱乐大众,艺术水平差些,也不至于引起人们的非议。于是,创新便成为人们讳莫如深的忌讳,春晚也成了“春晚年难年春晚,年难春晚年春晚”鸡肋,有它可,无它亦可,不看春晚盼春晚,看了春晚怨春晚。
还是用网友的一首打油诗来表达一下感受吧:“春晚年年搞,基本老一套,即使想创新,上头有关照,政治是第一,开心为次要,厨师技再高,众口也难调,想看您就看,不看就睡觉,睡到十二点,鞭炮把您吵,出去又回来,节目已完了,明年还如此,不必发牢骚”。这说法尽管有点过,仔细想想,又何尝不是呢?
如果把这样一档影响力巨大的节目办成这样,不知道主创人员有何感想。本人喜欢鸡蛋里挑骨头,对事情总喜欢挑剔。前些天本人曾就一业务事宜与相关人员对话,结果令对方很是不爽。鉴于关系不错,直接问人家原因。人家说明了不爽的原因。现在想来,春晚的主流应该是好的,如果我们总是横挑鼻子竖挑眼,想必人家的反应也是不爽的。但是,央视选来选去,从编导到演职人员,总是在那个小圈子里。试想,从优生学的角度思考,近亲结婚,产品能保证优秀吗?
我想,如果实在不行,何不请张艺谋客串一次春晚的导演?屡试不爽贺岁大片的冯小刚也完全可以到春晚一展身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