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意念中,少海就是古代的马踏湖。至于为什么把远古时候的马踏湖称为“少海”,却从未进行认真的求证,只是人云亦云。据记载,位于起凤镇华沟村北马踏湖中的五贤祠,供奉着与马踏湖有关的五位贤人,其中就有鲁仲连。相传,鲁仲连义不帝秦,就隐居于现在的马踏湖一带,而华沟村原来就被称为“鲁连陂”,而且村中还有“鲁连井”。传说秦始皇并吞六国,特别是齐国不战而降后,鲁仲连羞做秦民,“蹈海”而死。此“海”就是“少海”,即今天的马踏湖。
以今天马踏湖地区的现状,遍布两千多条船道,并无一碧万顷的浩瀚水面,仅以此水,言说鲁仲连在此“蹈海”,似乎难以让人相信。传说如此,姑妄听之,而鲁仲连与这里有关却是千真万确的事,《高苑县志》中记载,他的墓就在马踏湖西边不远的地方。只是从地理上讲,鲁仲连的老家在齐国西部的聊城一带,就在如今的山东省茌平县,而马踏湖所处的桓台离茌平有数百里之遥,他怎么就住在茌平以东数百里的的桓台呢?
回头一想,黄河是地上河,鲁北平原的形成也正是黄河水冲积的结果。马踏湖位于黄河下游冲击平原南岸,地势低洼,其成因也与此相关。那么,从春秋时期的齐国算起,至今也有两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了。两千七百多年前的马踏湖地区是一片水面也在情理之中。至于鲁仲连,更是大名鼎鼎的人物。《战国策·齐策四》记载了鲁仲连与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田文关于“养士”的一段对话:“‘君好士也。雍门养椒亦,阳得子养,饮食、衣裘与之同之,皆得其死。今君之家富于二公,而士未有为君尽游者也。’君曰:‘文不得是二人故也。使文得二人者,岂独不得尽?’对曰:‘君之厩马百乘,无不被绣衣而食菽粟者,岂有骐麟、騄耳哉?后宫十妃,皆衣缟、纻,食梁、肉,岂有毛廧、西施哉?色与马取于今之世,士何必待古哉?故曰:君之好士未也。’”《齐策六·燕攻齐取七十余城》记载了鲁仲连帮助田单收复聊城的故事,《赵策三·秦围赵之邯郸》说得则是“义不帝秦”的故事。《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采用的素材就是《战国策》中记载的这些事迹。《史记》称鲁仲连帮助田单攻下聊城,“归而言鲁连,欲爵之。鲁连逃隐於海上”。这“海上”当为今天的马踏湖了。只是鲁仲连“义不帝秦”是帮助赵国解“邯鄣之围”,“蹈海”实为助田单收复聊城不受齐爵而“逃隐于海上”,这就是鲁仲连之所以生活在距家乡茌平几百里之遥的马踏湖真正原因。
查1990年《桓台县志·附录·马踏湖名考》,有如下记载:春秋时,此地称少海,现土壤构成中可见海相沉积物。《左传》载:“齐景公有马千驷,畋于青丘,与晏子游于少海。”青丘,即华沟村北二里许之青冢,现青丘上建有五贤祠。1987年建五贤祠时,曾在此出土过春秋时之陶罐,证明春秋时确有人在此居住。华沟村中已发现马厩湾古迹,距地面2米以下为马粪层,其面积广而厚,可佐证其为牧马场地。县志中的这些记载,肯定地说明,古代的马踏湖区曾是一片海区,典籍中所称“少海”就在这里,就是今天的马踏湖。
此外,在百度百科“鲁仲连”条目中有如下记载:“鲁仲连,战国末期齐国人,又叫做鲁仲连子、鲁连子和鲁连。鲁仲连生卒年代不详,根据专家推算,大约是公元前300——公元前250年。”《史记》记载“鲁仲连者,齐人也”,并没有说清鲁仲连具体是齐国哪里人。王士禛在《池北偶谈》中说:“新城(今桓台县)东北锦秋湖上,有鲁仲连陂,传为鲁仲连所居。”在《皇华纪闻》中又说;“茌平县有鲁连村。吾邑之北近古狄城,亦有鲁仲连陂,鲁仲连冢。”从《史记》中得知,鲁仲连最后是归隐于东海。东海,又称少海,即今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境内的马踏湖。湖南岸的华沟村,古称鲁连陂,就是当年鲁仲连隐居的地方。由此可以断定,鲁仲连生于茌平县,卒于归隐之处新城(今桓台县)。这是马踏湖古称少海的又一条证据。
但是,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曾播出《黄河东流去》,其中说到“少海”,但这个“少海”似乎与我们理解的“少海”并不是一个地方。《韩非子·外储说古》记载“齐景公与晏子游于少海,登柏寝台,而还望其国曰‘美哉!泱泱乎,堂堂乎!’”意思是说,齐景公与晏子到少海巡游,站在柏寝台上回望自己的齐国,感慨地说:太壮美了!那么当年齐景公与晕子所游之“少海”在哪里呢?如果是有些资料上所说的“渤海”,鲁仲连“逃隐海上”,他又怎么生活呢?
如此说来,这大概是一片被现代人界定为湿地的湖面,属于海水和淡水相交汇的地方,至少鲁仲连能够生活下去。据明嘉靖《山东通志》记载:柏寝台南距齐国都城临淄40公里,紧临古称四渎之一的济水,东北方45公里即是渤海。如今,我们居住的地方与渤海的距离早已超出了45公里。因为黄河水的不断冲击,陆地边沿的不断推进,在经历数百上千年之后,出现这样的状况也属必然。从这个角度说,马踏湖古称少海,这也是依据之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