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学》,是早就知道的,但也只限于知道是“四书”之一,因为没有上过大学,所以对于它的了解和理解,也只限于此而已。由于工作需要,从去年开始,我承担了经典班的语文教学,如果再以不理解和不了解来搪塞,恐怕是说不过去了。何况教学教程中也的确感受到国学知识甚少的困扰。于是,根据学校领导的指导,我去新华书店买来了南怀谨先生的《大学微言》,决心利用所有的时间,认真学习,力求弄懂。不然,以自己的现实水平,是很难胜任经典班的语文教学工作的。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前434)即曾子所作。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至北宋二程(程颢、程颐)百般褒奖宣扬,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二程的弟子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称为“四书”。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人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大学》即大人之学,讲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通篇引《诗》、《书》立论,终篇不见《易经》、《易传》一字,但它的思想脉络却来自《易经》与《易传》,是纳易学入儒学、用易学思想充实儒家思想并使之融为一体的典范。《大学》开篇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这是《大学》全文的提要,也是全文的纲领。《大学》是讲什么的呢?三项任务,或谓之三大纲领:明明德,亲(新)民,达到社会的至善。如何完成,要有先有后,而且举出了人们在思考过程中不能先后相混的几个层次。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方法,全文围绕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展开,层层推进,次第分明,结构严密。
自从买了南怀瑾的《原本大学微言》之后,我就开始筹划怎样读这本书。因为,这本书是对《大学》最好、最通俗的解释。
?/P>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