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所修改,敬请观看。虽然还乱,却有进步
时间关系 容后再加
魏延,三国时候蜀国人,为大将,数有战功,在《三国演义》中也经常出现,是蜀汉中后期的重要人物。因《三国演义》的原因,魏延谋反,便成了他的标签。看罢《三国演义》觉得是诸葛亮妒贤嫉能,先是因其献城而欲杀之,后说其脑后有反骨,最后还是设计把他杀了。以至于“蜀中无大将,寥化为先锋”。现在看来,蜀汉之所以败亡,其实就是诸葛亮造成的。所以,前些年曾写过一篇《魏延何曾谋反》。看了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百家讲坛”,易中天先生对于三国的评价非常翔实,曾留言易先生,请他也品一下魏延。看来,易先生要品评魏延,可能还要有段时间,于是就打开了《三国志》,找到“魏延传”,录入如下。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也。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先主践尊号,进拜镇北将军。建兴元年,封都亭侯。五年,诸葛亮驻汉中,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溪,延大破淮等,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十二年,亮出谷北口,延为前锋。出亮营十里,延梦头上生角,以问占梦赵直,直诈延曰:“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战而贼欲自破之象也。”退而告人曰:“角之为字,刀下用也;头上用刀,其凶甚也。”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使自发。亮适卒,秘不发丧,仪令祎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因与祎共作行留部分,令祎手书与己连名,告下诸将。祎给延曰:“当为郡还解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违命也。”祎出门,驰马而去,延寻悔,追之已不及矣。延遣人觇仪等,遂使欲案亮成规,诸营相次引军还。延大怒,(才)[搀]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邀交至。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仪等槎山通道,昼夜兼行,亦继延后。延先至,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仪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于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初,蒋琬率宿卫诸营赴难北行,行数十里,延死问至,乃旋。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以上是《三国志·蜀书十》中关于魏延的叙述,介绍了魏延的基本情况和主要功绩,也对他被杀进行了客观的说明。虽然不如小说《三国演义》生动,这却是历史,历史本来就是如此。魏延对于蜀汉是有大功的,这在〈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都有记录。但他最后没有战死在伐魏兴汉的大业中,而是死在了蜀汉对他的无端猜忌和倾轧上,死于小人之手,想来令人扼腕叹息。
魏延的悲剧,在于他才智过人遭人忌恨。蜀汉中后期蜀汉的第一代英才,如关羽、张飞等,多数或因病而死,或因战而殇,真正冲锋陷阵、身冒矢石的战将,能数得上的,恐怕只有魏延了。魏延的生平,除《三国志》上的介绍,再就是《三国演义》了。且看《三国演义》的描写,第41回刘玄德携民渡江中的一段:
行至襄阳东门,只见城上遍插旌旗,壕边密布鹿角,玄德勒马大叫曰:“刘琮贤侄,吾但欲救百姓,并无他念。可快开门。”刘琮闻玄德至,惧而不出。蔡瑁、张允径来敌楼上,叱军士乱箭射下。城外百姓,皆望敌楼而哭。城中忽有一将,引数百人径上城楼,大喝:“蔡瑁、张允卖国之贼!刘使君乃仁德之人,今为救民而来投,何得相拒!”众视其人,身长八尺,面如重枣;乃义阳人也,姓魏,名延,字文长。当下魏延轮刀砍死守门将士,开了城门,放下吊桥,大叫:“刘皇叔快领兵入城,共杀卖国之贼!”张飞便跃马欲入,玄德急止之曰:“休惊百姓!”魏延只管招呼玄德军马入城。只见城内一将飞马引军而出,大喝:“魏延无名小卒,安敢造乱!认得我大将文聘么!”魏延大怒,挺枪跃马,便来交战。两下军兵在城边混杀,喊声大震。玄德曰:“本欲保民,反害民也!吾不愿入襄阳!”孔明曰:“江陵乃荆州要地,不如先取江陵为家。”玄德曰:“正合吾心。”于是引着百姓,尽离襄阳大路,望江陵而走。襄阳城中百姓,多有乘乱逃出城来,跟玄德而去。魏延与文聘交战,从已至未,手下兵卒皆已折尽。延乃拨马而逃,却寻不见玄德,自投长沙太守韩玄去了。
魏延一出场,便体现了他对刘备的追随。他为了迎接刘备入城,轮刀砍死守六将士,又与文聘大战,因手下兵卒皆已折尽,才不得已投韩玄而去。魏延的再次出场就是在刘备大举向西进发的征程上了。《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 关云长义释黄汉升
孙仲谋大战张文远中是这样写的:
众将欲告,玄曰:“但告免黄忠者,便是同情!”刚推到门外,恰欲举刀,忽然一将挥刀杀入,砍死刀手,救起黄忠,大叫曰:“黄汉升乃长沙之保障,今杀汉升,是杀长沙百姓也!韩玄残暴不仁,轻贤慢士,当众共殛之”愿随我者便来!”众视其人,面如重枣,目若朗星,乃义阳人魏延也。自襄阳赶刘玄德不着,来投韩玄;玄怪其傲慢少礼,不肯重用,故屈沉于此。当日救下黄忠,教百姓同杀韩玄,袒臂一呼,相从者数百余人。黄忠拦当不住。魏延直杀上城头,一刀砍韩玄为两段,提头上马,引百姓出城,投拜云长。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一心追随,在关键时刻立下大功的英雄,在诸葛亮到来之后不但没有得到奖赏而差点因此丢了性命。还是这一回这样写道:
云长引魏延来见,孔明喝令刀斧手推下斩之。玄德惊问孔明曰:“魏延乃有功无罪之人,军师何故欲杀之?”孔明曰:“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玄德曰:“若斩此人,恐降者人人自危。望军师恕之。”孔明指魏延曰:“吾今饶汝性命。汝可尽忠报主,勿生异心,若生异心,我好歹取汝首级。”魏延喏喏连声而退。
就是这样一位英雄,在他出场之际就带上了浓厚的悲剧色彩。此后,他不离刘备左右,为刘备鞍前马后,呕心沥血,忠心耿耿,为蜀汉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最后却死于自己人的刀下。想来蜀国的败亡,也就是在情理之中的事了。
而那些对于蜀汉的所谓忠臣如孟达\李严之流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