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随着中国建设银行年报的出炉,工行、中行、建行三家已上市的大型国有银行在2006年的经营业绩均已呈现在眼前。
股改和宏观经济环境促成靓丽业绩
三份年报公布的财务数据着实喜人:工中建三行的税后净利润分别为498.8亿元、418.92亿元、463.19亿元,同比增长分别高达31.2%、52.38%、18.02%.与此同时,三家行的资产总额、贷款总额也增长较快,特别是工行资产总额已达7.51万亿元,直逼拥有1.88万亿美元资产的花旗银行。与此同时,三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达14.05%、13.59%、12.11%,不良贷款率则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分别为3.79%、4.04%、3.29%,已接近发达国家银行业3%左右的不良贷款率水平。
靓丽业绩的取得,首先得益于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的顺利推进。几家银行在改制和上市之后,募集了大量资本金使得资本充足率得到大幅提升,增强了其抗风险的能力。同时,股改和上市也使得国有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风险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获得明显提升。
当然,国有银行好业绩的取得与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状况是密不可分的。比如,央行在去年4月底的加息,出于稳定汇率和扩大消费的目的,只提高了贷款利率而存款利率没动,这显然使银行得到了好处,利息收入大为增加。去年以来,资本市场的持续向好,使银行存款活期化的趋势非常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银行的资金成本,从而有助于税后利润的提高。同时,基金、理财、保险等产品的热销,也促进了银行在代理类手续费方面的激增。
因此,在多项业绩高奏凯歌的同时,还需保持清醒头脑,特别是与世界级大银行的经营业绩稍做对比,就会发现我国国有银行年报中其实还闪烁着一些不容乐观的信号。
盈利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作为上市公司,股本净回报率是衡量银行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2006年,中行、建行、工行的盈利能力均有明显提高,股本净回报率分别达13.47%、15.00%和15.16%.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明显差距,比如恒生银行的股本净回报率为27.4%.这就意味着,在投资额相等的情况下,外资银行给予股东的回报要多于国有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多的投资者必然会偏向回报更多的银行,上市国有银行的市场价值将面临考验。
中间业务是薄弱环节
2006年,三家银行中间业务占比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建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经营收入比率达到8.95%,工行非利息收入占营业净收入的比重为9.14%,中行略高,为18.14%.但从国际水平来看,花旗等20多家国际大银行的中间业务比重已超过50%.相比之下,我国国有银行中间业务的比重仍然偏低。而且,我国国有银行的中间业务模式单一,结构不合理,大多集中在简单的、低附加值的传统金融产品,如结算业务、代理业务等。
当前,随着银行业的全面开放,理财、银行卡、贸易融资、投资咨询管理、私人银行等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将成为中外资银行争夺的焦点。因此,根据客户需求进行中间业务创新,开发技术含量高的金融产品,进而增加中间业务占比是我国国有银行实现持续增长的要素之一。
亟须规避外汇敞口风险
三家国有银行均在境外上市,手中持有大量外汇,如何在人民币趋于升值的汇率环境下,最低限度的降低外汇敞口风险成为摆在各家银行面前的严峻考验。所谓外汇敞口,是指在某一时段内银行某一币种的多头头寸与空头头寸不一致时,所产生的差额。在存在外汇敞口的情况下,汇率变动可能会给银行的当期收益或经济价值带来损失,从而形成汇率风险。
以中国银行为例,2006年外汇敞口估值净损失为98.20亿元,而2005年这一损失仅为47.46亿元。反观国际大银行,它们都拥有专门的机构和成员负责外汇的管理和投资,从事金融衍生品交易,能够利用不同金融产品的特点实现保值增值,交易损失与我国银行相比要小得多。从长久来看,我国银行避免外汇敞口风险的上策是培训专门人员进行金融衍生品交易,通过期权、掉期等套期保值业务的开展锁定汇率风险,这无疑是对国有银行的又一挑战。
如果把全球金融业比作一个“江湖”,那么我们的银行只能算一个初出茅庐的剑客。尽管他的一招一式看似像模像样,可是实际上尚存软肋,遇到真正的高手难免会露出破绽,受制于人。因此,2007年,我国国有银行一方面需进一步深化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和内控机制,切实提高信贷质量;另一方面,必须加大中间业务的投入力度,创新金融衍生品,有效控制市场风险。唯如此,国有银行才能在更高层面上取得突破,在硝烟弥漫的“江湖”中觅得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