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由于在国内十几年来参与了许多产业地产、创新科技园的开发,使我当时就产生了许多联想和感慨。在当下中国,各种所谓科技创新园、文化创意园是越建设越多,但不知为何建筑形态却有越来越中庸的趋势。
记得大概是2002年,我们参与北京亦庄“BDA国际企业大道”的策划和营销,给项目的定位是中国第一代的“Business Park”(商务花园)。当时开发商请的是澳大利亚的设计师,他们提出的是“无序中的秩序”的理念。设计以及最后实现的方案,是不规则的三个环形路网,虽然几十栋建筑也只有七、八种建筑形态,但都夹杂布列,在视觉上形成多样性,每栋体量不大的建筑前面临着园区道路而背后是生态的花园……http://ww2/large/492c7564gw1evfz0q0y6vj20dw061ta0.jpg
后来,我们又参与了同一个开发商在天津的项目“滨海国际企业大道”,设计单位请的是德国欧博迈亚公司,主设是一位快退休的老牌设计师克劳斯先生。虽然德国人的风格崇尚严谨、简洁以及模块化,但是在园区的打造上也用明快的色调让人耳目一新。http://ww2/large/492c7564gw1evfz0wwuyaj20dw0980u4.jpg然而,在之后的许多项目上,这种形式以及空间布局上的“创新”反而越来越少了,项目变得普通而平庸。回过头来反思,一方面是政府调整了工业、科研用地容积率,动辄就上到2以上,但是限高以及建筑密度的指标却没有相应的合理调整,使得科技园的布局形态完全没有了“创作的空间”;另一方面,建筑的外立面以及内部功能的创新,需要更多的时间、更高的“雕琢”的功力以及更大的成本,这些还都是目前中国开发商的“硬伤”。
问题是我们的产业园现在都已经在往创新和创意方面升级,而我们的建筑形态却向工业化、标准化“背道而驰”。在一座座平庸的建筑中,人们何来创意?英国的戴维•史密斯•卡彭在他的《建筑理论》中阐述了建筑的三个主要属性:功能、结构和形式。在产业地产的建设中,也许是因为市场、成本的原因,也许因为之前以产业为主的属性,开发企业都不太在意建筑的外部形式。其实,在创新、创意的园区,“形式”也将具有“功能”的属性,激发研发企业员工的创新和创意的功能。
(作者 李国平 高策顾问公司董事长 高策地产研究院院长)
(高策地产研究院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