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个女人对抗了整个城市规划界的权威们

(2015-08-19 15:05:32)
标签:

杂谈

  一个女人对抗了整个城市规划界的权威们

——读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后感

 

 摘要:一个美国女记者如何挑战和震撼了那些被奉若神明的规划大师们的理论与实践?又留给了我们现代人什么样的精神遗产?

    这些年因为工作需要,读了不少有关城市规划、设计方面的书籍,于是也就熟悉了一些大师的名字,例如霍华德、刘易斯·芒福德、赖特以及大名鼎鼎的柯布西耶、库哈斯等等。这些人的理论和学说,影响了整个上一世纪全世界城市发展的模式和形态,当然也包括我们中国在内。

这些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巨匠,给了我们有关这个专业的“全部知识”(刘易斯·芒福德还写了《城市发展史》,提供了这个领域完整的“纵深”),以及他们的“雄心”和“梦想”。这些大师们的书籍和作品让我“景仰”,然而这个领域却有一本书让我“深深的感动”,这是一个“非科班”的美国女人写的(虽然她后来入了加拿大籍,但我感受到她的一切都是“美国的”),那就是简·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http://ww3/large/492c7564gw1ev7xpttlglj207q0aidgm.jpg这本书是1961年出版的,已经是半个多世纪的“老书”了。我最初接触这本书是源自天津规划院黄晶涛院长的推荐,也差不多是十年前的事儿了。所幸的是那个时候我的“城市发展观”和“规划设计价值观”都尚未“成形”,于是在之后我参与的众多京津地区的城市发展项目中,雅各布斯和她的书成了我痛苦思考的“精神陪伴”和反思现实问题的“有力量的支撑”。

将雅各布斯的书称之为“有力量的”,甚至是“震撼的”绝不为过,因为她挑战了上面我们提及的所有那些被奉若神明的大师们的理论与实践!就如同她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的导言中写的:“我所进行的抨击不是对重建改造方法的一些不痛不痒的批评,或对城市设计形式的吹毛求疵。恰恰相反,我要抨击的是那些统治现代城市规划和重建改造正统理论的原则和目的。”

雅各布斯生活的时代,是“现代主义”的城市规划和设计理念确立地位并大行其道的时期。现代主义在二十世纪的兴起,其实是对十九世纪欧美城市快速发展出现的各种“城市病”开出的各种药方。先是霍华德在英国提出他的“花园城市”的理念,寻求在大城市的郊区建立功能划分明确,生态与生活品质并存的理想社区。然后,在北美的芝加哥地区,赖特等人致力于规划设计建造一种“模范的社区”。这种思潮和实践后来直接影响并推动了美国二战之后大规模的郊区化运动。而在城市中心,以著名的“芝加哥规划”为先导和模板,引发了对城市改造的热潮:大广场、中心公园、轴线的林荫大道、标志性建筑以及摩天大楼……(听上去是不是很耳熟啊?没错,这也是正是中国城市这十几年发展的模式)。在郊区化模式把中产阶级迁出城市的同时,现代主义用高容积率的方式为城市腾出空间,以至于出现柯布西耶虽然没有实现却非常出名的“立体城市”的构想,同样地追求功能划分,最后用高速公路将城市中心与郊区,用快速(立体)的道路将城市的各个功能区连接起来。

 雅各布斯早年只是一位记者和自由撰稿人,后来担任《建筑论坛》的助理编辑,从而有机会大量接触城市改造的项目,在采访和报道的过程中开始怀疑当时大行其道的规划、设计理念及其成果。雅各布斯以女性特有的感性和细腻的观察,感受到无论是分散的郊区化还是大刀阔斧的进行的城市改造,都在破坏她所热爱的城市生活要素。主流规划师对旧城区的杂乱无章是深恶痛绝、欲除之而后快,而在她眼里却是宝贵的“活力”。

在书中,雅各布斯首先讨论了城市中她认为重要的许多“特性”。比如人行道,她独特地诠释除了人行的功能之外还应该有“安全”、“交往”以及“孩子的同化”等用途。雅各布斯观察到郊区那些整洁、漂亮、宽阔的人行道其实是“不安全”的,而城市中熙熙攘攘、摩肩擦踵的人行道才是让妇女、孩童即使在夜晚也能安全行走的地方;人行道同时也是人们相遇、交谈的地方,当然这是在旧城的格局中才能有的情景;她同时观察到旧城格局的人行道还是孩子们玩耍、活动的地方,而孩子们在这样的邻居大人们众目睽睽之下活动,才不会做许多出格的、不良的行为,甚至当某个孩子受到别人的欺负,旧城人行道边一家挨着一家的店铺的老板会出来制止……

关于城市公园,雅各布斯旗帜鲜明地反对大而不当的公园设立,她认为巨大公园只是为了满足城市的景观或者调节城市的空气是非常可笑的。她主张有更多小型的、开放式的公园,人们可以在其中休憩,孩子、老人可以在其中玩耍和娱乐。她甚至指出哪些大面积的、树木茂密的城市公园反而容易藏污纳垢、引发城市罪恶。

雅各布斯还用大量的篇幅讨论了城市多样性的问题。她认为人为的功能分区是低效率并且扼杀城市活力的。其实,雅各布斯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这个质疑,后来几十年世界各地的城市发展印证了她的担忧,典型的就是城市商务中心区夜晚的“鬼城现象”以及郊区单调的、缺乏活力的“睡城现象”。所以,雅各布斯提出了城市“主要用途混合的必要”,强调城市的多样性以及功能的混合使用。于是她探讨了城市多样性的各种因素,提出“小街段”、“老建筑”的必要性,然后提出“中等密度适合”的理念。

雅各布斯不是一位规划专家,她更像是一个“城市社会学者”。所以,正如其著作的书名那样,她深切地关注着城市的兴衰以及所引发的社会问题,比如因为郊区化和功能分区之后所形成的城市“交界真空带的危害”、“非贫民区和贫民区”的分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城市资源分配和投资的不公平等问题。

然而,雅各布斯并不是只会对权威提出挑战、揭示问题的“理想主义者”,她还对于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对于如何“拯救何利用廉租住宅区”以及“地区管理和规划”进行了思考并提供了建设性的方案。在这本书之后,雅各布斯还先后书写和出版了《城市经济学》、《城市与国家的财富》、《生存系统》等著作。

雅各布斯的思考和理念影响了“后现代主义”的兴起。上世纪八十年代后逐步兴起的“新城市主义”,复兴“传统街区”的核心理念,其鼻祖应该要追溯到雅各布斯对现代主义诸位大师的挑战与自我思考。

历史往往就是否定之否定的循环。现代主义各位大师们,针对19世纪城市的弊端和混乱开出了自己药方,而雅各布斯的挑战指出了其带来的新的弊端与问题。今天,秉承雅各布斯的“新城市主义”虽方兴未艾,但也存在诸多的争议,也并不是完美的、放诸四海而适合任何地方和解决任何问题良方。但是,雅各布斯作为一名女性,在上个世纪对于权威们的挑战,最光辉和最“令人感动”的地方,不是批判用所谓专业的框架,用宏伟的蓝图去“规划”、决定城市发展和命运,而是站在生活在城市中的“活生生的人”的视角去思考和探索真相。这,应该才是简·雅各布斯和这本书留给我们现代人最宝贵的精神遗产!

 

【策划杂谈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