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在《三国》人物中,他最想演的是曹操,而导演高希希始终认为他是刘备的最佳人选。实践证明导演是有眼光的,他演绎的“刘皇叔”得到了观众认可。在接受体报独家专访时,他特别强调:新《三国》中的刘备看似波澜不惊,内中却“藏”了很多东西,需要演员在二度创作中深入挖掘……
近年来,在电视剧《历史的天空》、《搭错车》、《真情年代》、《局中局》、《纸醉金迷》中,都可见到一副冷竣的、棱角分明的、貌似好莱坞影星尼古拉斯·凯奇的面孔,他就是于和伟。
正在天津卫视播的新版《三国》中,于和伟饰演了全剧出场次数最多、戏份最重的“刘皇叔”的形象,令人不禁眼前一亮。当导演高希希和诸位《三国》人物穿好铠甲准备迎接“板砖”时,于和伟的刘备却颇受“优待”——
著名剧作家魏明伦盛赞新《三国》中,陈建斌的曹操和于和伟的刘备演得好;某媒体在《三国》质量报告中,更将刘备列为最受欢迎的上榜人物,称其“后劲十足,人人都爱刘皇叔”。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当初于和伟并不喜欢刘备这个人物,他最想演的是曹操或司马懿,但导演高希希始终认为他是刘备的最佳人选。实践证明高希希是有眼光的:于和伟演绎的“刘皇叔”不再软弱、中庸、大忠似伪,而被赋予刚毅、果断的英雄气概和民本主义的精神特质。近日在接受本报独家专访时,于和伟强调,新《三国》中的刘备看似波澜不惊,内中却“藏”了很多东西,需要演员在二度创作中去深入挖掘。
于和伟:高希希决定执导新《三国》时,我们正一起拍《纸醉金迷》,他问我最想演谁?我说最想演曹操,他说曹操不行,建斌已接下了。他又问我还想演谁,我说你敢让我演诸葛亮吗?他笑了,说诸葛亮出山时才二十多岁,需要再年轻一点(笑)。
说实话,我当时对刘备尚有误解,什么“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呀,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呀,觉得这个人比较虚伪,所以提不起兴趣来。《三国》正式筹拍时,高希希又游说我:刘备是剧中场次最多、戏份最重的一个角色。但我那一年拍了《纸醉金迷》等四部戏,太疲劳了,没有状态,于是说,实在不行,我就演个戏份不多的司马懿吧。高导说,好吧。
谁知第三次,即《三国》新闻发布会前夕,他又打电话问我到底想好没有,司马懿还是刘备?我毅然决然地说:司马懿!(笑)这次他与我推心置腹地聊了一次。我俩有过九次合作,他深知我是一个一旦接受了角色便会全力以赴、并有独到见解的演员,所以语重心长地说:“刘备这个角色不好演,我希望你能来,你演刘备我放心!”他的这句话感动了我,我别无选择,只好答应下来(笑)。
于和伟:确定我演刘备的第二天下午,我就去书店,把《三国演义》、《三国志》和有关书籍通通买来,然后关起门来做“功课”。把这些书都看完以后,我对刘备的认识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笑)。然后又与一些作家、编剧朋友一起聊《三国》。聊过之后,我敢说,没有一个人对刘备仍固守着传统的观念,这一点让我很震惊。我又研读了朱苏进老师的《三国》剧本,发现刘备这个人物看似波澜不惊,其实内中“藏”了很多东西,需要演员在二度创作中去深入挖掘。当我把剧本和所有资料全部翻看一遍后,对剧本里所有的台词和行为都提出自己的诠释,并与朱苏进剧本中的描述和呈现并不悖离。
记者:在对《三国》的人物的评价中,历来存在“拥刘贬曹”和“拥曹贬刘”两种极端的倾向,据说你是拥刘的,想通过自己的演绎为刘备“正名”?
于和伟:我在准备功课时,翻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包括今人对刘备的评价,越看心中越不平,很多人崇尚个性的张扬,崇尚曹操。曹操在乱世中特立独行,让他的思想大放光芒,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摒弃传统的道德评价标准。“三国演义”诞生以来,几百年来一直“尊刘贬曹”,为什么?因为我们民族还是有自己的优良传统和根基的。如果连根基都丢了,是否很可怕?有人说,曹操像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刘备像星级酒店一碗饭里的沙粒,吃到会硌牙。我觉得这个比喻挺恰当;可反过来说,不能因为硌牙就不吃饭而啃茅坑里的石头(笑)!这就是我的理解和认知。
记者:刘备在携民渡江中,有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历代君王皆以江山为本,但我刘备要以百姓为本。你怎样理解人物的这一精神特质?
于和伟:刘备携民渡江,是表现他以民为本,仁爱忠厚的一个重要的点,他看到百姓扶老携幼,跌倒又爬起地追随于他,眼泪夺眶而出。刘备的“哭”,在这里是真实的,有情感的支点。“大业不是江山,是百姓”;这是他的一个重要理念,所以我总说他像圣雄·甘地,个人生死不足惜,要把自己的信念一代代传下去。我特别反感和排斥一种说法:说刘备携民渡江是“作秀”,则曹操屠城更成了“真英雄”,如果认同这一观点,整个下一代人的价值观都会受到影响,真的令人担忧呵!
于和伟:今天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个刘备,他的表面形态,与大家心目中或书中的描写没有太大出入,基本吻合;我需要做的是把他内心的东西,把他的行为通过二度创作“提亮”。演员演一个角色,就是演他的心灵、心理、内心。一个没有内心的角色是没有灵魂的,也是站不住脚的。不管你演的是好人坏人,首先要把一个人的内心情感抓住,所有的外部表象、行为、台词、全部是受内心情感支配和为它服务的。例如开机第二天,拍刘备到皇宫晋见汉献帝那场戏时,走了一遍位置以后,我觉得刘备不能再像原来描写的那样软弱、中庸了,所以在进宫遭阻时,怒喝了一句:“放肆!”为人物增添了一份坚毅和“血性”。
记者:我注意到,你塑造的刘备除了仁义忠厚的一面,还凸显了他的智慧,你是有意这样做的吗?
于和伟:刘备是大智,不是表面的小聪明。首先他懂得“示弱”,说实话,人生到了一定修养和境界之后,才会做到。年轻人无一不是争强好胜,唯恐别人说你不行,说你不帅,说你不怎样怎样。人真正成熟后才会懂得“示弱”。刘备刚出场时,观众也有扔砖头的,不认可,说老版的刘备,关羽温酒斩华雄后起身相迎;而新版的刘备却纹丝不动,眼皮都不抬,太装酷啦(笑)!其实不是,因为这个人物要成长,一定要有性格悬念,包括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中,刘备闻听“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曹耳”而“大惊失箸”;张松献图欲让西川时刘备的再三推辞等,都说明刘备能将卧龙凤雏、五虎上将聚集在自己麾下,自有他的精神和道德力量。他时而隐忍,韬晦,平静;时而又拍案而起,如电光石火,灵光乍现,这个角色才有张力。
于和伟:对,武戏是第一次,长时间骑马也是第一次,所以必须接受专业训练。《三国》开拍前,我到北京顺义的一个马术俱乐部训练骑马,有老师专门教我。拍摄中没有遇到危险,这句话我现在才敢说(笑)。因为很怪,如果你说没危险,“就我没出过事”,也许下一个出事的就是你!马身上有很多不定性的东西,尤其是我骑的那匹“的卢”,跑得最快,除了我,别人谁也驾驭不了。至于与孙尚香在新婚之夜的比剑,吃的还是我在上海戏剧学院的老本,当时学过形体,声、台、形、表,基本功还都在。
记者:通过这次拍《三国》,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悟?
于和伟:我拍了那么多戏,包括一些热播剧,唯独刘备这个角色是对我的人生有指导意义的。他为人的仁义忠厚,性格的坚韧,还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他身上体现,都可修正我身上不足的部分。在此之前,我完全没想到:哦,人应该是这样的!如何完善自己,这个人给我了一些启发。
于和伟:我一直想演一个英雄,一个真正的英雄。刘备是一个。我正在重庆拍的一部电影《兵临城下》,演的也是一个英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是我认为的一个平民英雄。我认为英雄未必是超人、完人,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英雄。人物的命运发展到极致,相应的光彩就呈现出来了。这些东西是我所喜欢的。不论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我觉得只要观众感受到人物的灵魂,能够撩动我的情怀,我都会有尝试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