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建斌:曹操是一颗复杂多面的钻石

(2010-05-20 10:26:38)
标签:

杂谈

陈建斌:曹操是一颗复杂多面的钻石

     曹操,是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问世以来,最具争议性的人物,“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正在天津卫视热播的新版《三国》中,曹操的形象再度引发争议。但无论是褒是贬,从表演艺术角度分析,“这一个”曹操终究揭示了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和复杂性,比较接近原著中的描写……
    陈建斌:曹操是一颗复杂多面的钻石
                                杜仲华
  大约十几年前,陈建斌请人写过一幅字悬于自家壁上,就是曹操的《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为何一个人能写出如此优美的诗篇,同时又被后人定义为“奸雄”?历史,到底发生了什么误会?这个问题,一直困惑着年轻的陈建斌。
  生于新疆乌鲁木齐、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现为国家话剧院演员的陈建斌,是近年来崛起的影视新星,曾因在电视剧《结婚十年》、《乔家大院》、《亲兄热弟》和电影《孔子》中的出色表现,多次荣膺中国电视剧飞天奖、金鹰奖最佳男主角和最受欢迎男演员奖。尤其是他与夫人蒋勤勤牵手上台领奖的画面,令人记忆犹新……或许冥冥之中与古人自有缘分,或许是一种执着艺术追求的结果,在高希希执导的新版《三国》中,他终于如愿以偿地饰演了戏份很重的曹操的形象。尽管该剧在天津卫视首播后观众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从表演艺术角度分析,陈建斌的曹操终究揭示了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和复杂性,比较接近原著中的描写。正如近日他在接受本报独家专访时所比喻的:如果说普通人像一块玻璃,只有正、反两面和几个棱角的话,那么,曹操就是一颗复杂多面的钻石。

陈建斌:曹操是一颗复杂多面的钻石

                 非曹操不演,一是喜欢,二是适合
  记者:两年前,你到天津卫视录制“津夜嘉年华”时我们聊过一次,当时你正信心满满地准备在新版《三国》中,演绎曹操这个你心目中的大英雄形象。现在戏已拍完,并播出了30多集,虽然观众对你塑造的曹操形象褒贬不一,但依我的观点,你还是演出了曹操人性中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与我想象中的曹操也比较接近。记得你对我讲过,年轻时读曹操的诗,觉得与他的“奸雄”形象十分矛盾,历史一定是误读了他,所以总想找机会解开心中的疑团?
  陈建斌:
没有,我认为没人能解开这个疑团。“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曹操能写出这么优美的诗句,同时又是人们印象中的奸雄;他既求贤若渴、唯才是举,又生性多疑,心狠手辣……从一个小点到无数点上,他都是自相矛盾的,都勾着人们试图去了解、探讨其中的奥秘。但历史的真相一是我们可能找不到了,二是能否找到已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追寻真相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可能是有意思、有价值的。
  记者:据说新版《三国》中,你是主动请缨饰演曹操的,而且非曹操不演,你觉得你演曹操的优势何在?
  陈建斌:
我的优势只是喜欢他而已。《三国》中有名有姓的人物有一百多个,都很好。演个周瑜、诸葛亮吧,还得英俊潇洒、有儒雅之气,才能符合人们心目中的标准;演个孙权吧,得年轻,属于少壮派……你得用排除法吧,不能一厢情愿。其他名著也是,你演唐僧吧,肯定得是个清秀的、慈眉善目的;演孙悟空吧,你又不会翻跟头;演《红楼梦》里的人吧,你又太老了。分析来分析去,还就是曹操这个人物,伸缩性强,比较适合我,而且他也确实是《三国》中性格最复杂、最有诱惑力的人物。

陈建斌:曹操是一颗复杂多面的钻石

                      曹操大概就是我演的这个样子
  记者:《三国演义》中,对曹操的外貌描写只有寥寥数语,“身长七尺,细眼长髯”,细眼与你贴近;还说他“有权谋,多机变”、身上有霸气、枭雄气,看了30集《三国》后,感到你在这些方面有接近他的地方。但从接近他到“变”成他,你一定下了不少功夫吧?
  陈建斌
:曹操究竟长得什么样,我们无法考证,只有简单的文字描写,还有一幅他儿子曹丕的画像供参考。说句笑话,曹操大概就是我演的这个样子!
  这次拍《三国》,造型杨老师、服装陈老师都非常棒,从胡须、发型、面部造型到服装设计,都具有鲜明的东汉时代特点。在曹操的中后期,我在外形上增肥近十公斤,又加穿了肥袄,从状态和感觉上更贴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曹操。这些都从外到内,帮助我进入角色的心灵世界。
  记者:从《三国》前30集来看,我感觉曹操身上霸气、枭雄气有余,而诗人气质不足,不知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
  陈建斌
:确实,在拍摄中我与高导探讨过这个问题,怎样全面展示曹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的风采?但我们拍的是“三国”,曹操的戏再多也只占三分之一,在三分之一的篇幅里讲述一个人完整的一生是不可能的,所以必须有所取舍。至于你说的“诗人气质”,我觉得通过他与文人陈琳的关系便可略见一斑:陈琳写了《讨贼檄文》,是痛骂曹操的,曹操看了不怒反喜,当面对曹丕、曹植说,此人文采斐然,看完我的病都好了!袁绍兵败陈琳被捕后,曹操不但不怪罪,反而赏识厚待他,令他感激涕零。从这些情节中,不难看出曹操对文学、对诗、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热爱,对知识分子的理解和宽容——很简单,他本人就具有这样的情怀。

                     他是一颗复杂多面的钻石
  记者:既机智又狡诈、既宽容又狭隘、既爱才如命又心狠手辣……曹操性格中这些看似矛盾、又确实集于一身的多面性和复杂性,无疑是对你表演功力的一大挑战,你是怎样完成这个艰难的塑造过程的?
  陈建斌:
其实我觉得这个人物的魅力所在,就在于他身上集合了人身上很多极端又矛盾的东西。我常想,如果我们做一个关于“人类”这个物种的科学研究,要从人类中挑选一个性格复杂的人作样本时,我认为曹操是最好的人选。他是我见过、接触过、扮演过的人性最复杂的一个。他既是天使,又是魔鬼;既是英雄,又是小人;既有诗人情怀,又是铁血心肠……所有这些相互矛盾的元素都聚合到曹操身上,我们很难在生活中或历史上再找到这样的典型了。每个人都有若干个面。普通人可能像一块玻璃,有正、反面,有几个棱角。而曹操的复杂性使他像一颗钻石,有很多面,好的,不好的,能接受的,不能接受的,都强烈闪烁着人性的光芒。这“强烈闪烁”,使有些人不舒服,觉得这人怎么这么坏,怎么能这样说话,把你心里想说而不敢说的话,堂而皇之地说出来了;把你想做而不敢做的事,坦坦荡荡地做出来了,而且根本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他就是这么一个人。
  记者:在《三国》前30集中,曹操的戏份很重,所以有人戏称为“曹操的成长史”,我觉得这样说也不无道理,因为在诸葛亮出山之前,《三国》确实是以曹操为中心展开情节的;而且我注意到,你除了把握曹操人性的复杂性之外,也确实有分寸、有层次地展现了曹操的成长过程。
  陈建斌:
我希望把曹操塑造成一个性格复杂、有血有肉的人,而不能像传统戏曲那样,一出场就是个大白脸、长胡子、一脸奸相。一个人在不同情境中有不同的表现,才是真正的活人,血管里流淌的才是血而不是白开水。不管多伟大、多杰出的人物,生命中很多东西都是不可避免的。难道因为他是伟人、英雄,病了就不难受、不痛苦?当死亡来临之际,就没有一丝留恋和恐惧?难道因为他是英雄,成功了就不能欢呼雀跃,高兴得像个孩子?铁血人物难道就没有爱妻怜子之情、温柔纯真时候?只有当你进入角色之后才会发现:他不像我们原来理解得那么简单。刺杀董卓时他还有些慌张,败逃时还很狼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发现曹操的性格是怎样一步步形成的,是在怎样残酷的环境中一点点变得多疑、铁血、无所不用其极的,尽可能真实完整地展现人物的成长变化过程,这才是我们拍摄《三国》的意义所在。
                 导演给了我们充分的创作空间
  记者:在影视作品中,演员往往是被动的,必须服从剧本和导演的总体构思。但听导演高希希说,他与你经常在片场碰撞出灵感的火花,如曹操临终前用手指蘸起一滴酒,又挥指弹开;还有垂暮之年把玩光束的动作,都是用直观的影像表现人物思想意念的点睛之笔。请谈谈你是如何运用影视表演的特殊手段,如眼神、表情和动作来塑造人物的?
  陈建斌:
高希希是个有胸怀的导演,能给演员最大的创作空间,而且特别善于营造一种愉快的创作氛围,让每个演员在他面前都觉得自己有无限的创造力。演员一旦获得了这种自信,潜能就会被充分挖掘出来。在这方面,高导做得很成功。至于表现手段,不管形体还是神态,都要紧紧围绕原著的精神,不断与导演沟通交流,争取每场戏都不留遗憾。比如我有两场戏,拍完觉得不满意,又推倒重来,虽然我们的拍摄时间很紧,又很劳累。
                体验了一把超越平凡生活的英雄情境
  记者:近日你在新浪聊天时,谈到以敬畏之心创造人物,你认为《三国》英雄身上有哪些现代人缺失或向往的精神,重拍《三国》有何现实意义?
  陈建斌:
现实意义我倒真没考虑过。我只是觉得,为什么时隔一两千年,这些人物的名字,形象,人格魅力,仍在每人心中栩栩如生?每人心中都有一个“三国”英雄谱?确实是因为在他们身上具有我们普通人不具有的某些东西,比如我们每天为一些营营苟苟的事情操劳忙碌时,这些英雄却胸怀大志,挽江山于既倒,救万民于水火,干的是惊天动地的大事,这其中就有一个“大我”和“小我”的差异。
  记者:通过拍《三国》,你有哪些收获和心得?
  陈建斌
:我觉得拍这种厚重的历史题材戏,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能体验一种超越我们平凡生活的英雄情境。亲身参与营造了《三国》这样一个历史氛围,沉浸其中,然后你会发现:人除了平平庸庸活着,也许还有机会成为一个英雄,一个了不起的人;遇到与剧中人物类似的经历时,也会决定自己如何反应、判断和行动。
  总之,我们几百个人、耗费巨资、花费两三年时间,把古典名著《三国演义》转化为视觉形象,尽了最大努力,力求避免遗憾。我们所有的努力和水平,都反映到这部《三国》中了。用一句话说,就是:“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观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