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仍在燃烧
———荷兰追寻梵高的足迹
在西方绘画史上,没有谁能像文森特·梵高那样命运多舛、富于传奇色彩了。这位在自画像中将自己描绘成满脸胡须、神色黯然的荷兰画家只活了37岁,却为后人留下了800多幅油画,千余幅素描、版画和水彩画。他对艺术狂热而执著,为此,他曾割掉半个耳朵、进过精神病院,最后将枪口对准自己的胸膛。他生前贫困潦倒,作品无人问津,死后却身价倍增,其代表作《向日葵》曾创下4000万美元的天价……
记者随航鹰完成了在英国寻找天津“洋老乡”的行程,即将飞赴巴黎时,忽然接到旅居荷兰的天津籍艺术家张蝶的电话,告诉记者,她居住的爱因霍芬附近的纽南小镇有梵高的旧居兼画室,是否有兴趣来看看?
为了梵高,临时改变行程也是值得的。
于是,12月9日清晨,张蝶亲自开车带记者前往纽南小镇。
纽南是梵高早期居住和作画的地方,画家笔下描绘的那些尖顶的教堂、茅草的农舍和贫困的农夫早已不复存在;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幢幢古色古香的建筑,一片片黄叶杂陈的树林和绿色草坪,小镇边缘还有一泓清澈的湖水,风车转动,鸥鸟翔集,好一派旖旎的田园风光!停车问路,一位遛狗的老人手指正前方:向前一百米,左转弯即是。
这是一幢爬满藤蔓红砖青瓦的简朴小屋,屋前一块标牌上印有梵高自画像和在纽南的艺术经历,屋前屋后是一片草坪,林木掩映,显然是后人专为梵高辟出的。从旧居管理人员口里得知:梵高的父亲曾是纽南的牧师,梵高从1883年至1885年与父母住在牧师住宅中。现在辟为展室的这幢房屋,便是梵高居住和作画的地方。从圆形的门洞入室,迎面的一块展牌上,排列着梵高生前所做的35幅自画像。据说,他画自己主要是为了练习基本功,因为他雇不起模特儿。在纽南或许是个例外———这里居住的都是贫苦农民,他们愿意免费为他当模特儿。于是,梵高在纽南画了大量人物肖像习作,从绕线的缝衣女工,到田野里劳作的农夫。他喜欢寻找有着低前额,厚嘴唇的粗糙扁平的脸,偏爱的绘画主题是古老地道的“布拉邦”式的手工艺和农民生活。在这方面,他显然受到法国画家米勒的影响,米勒的不朽名画《拾穗者》、《晚钟》等一直给梵高以创作灵感。这一时期梵高的代表作品是《吃土豆的人》。当时梵高处于创作初期,技法尚不成熟,他欲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实力。画面描绘了一间工棚式的陋室内,五位男女农民围坐幽暗油灯下,倒咖啡切土豆的生动场景。整个画面色调沉郁、形象丑陋,皆因梵高反对美化现实,追求“一种沾着泥土的色彩,一种未加修饰的自然。”
梵高崇尚自然。在他的画室中,搜集了五花八门的自然物品,如苔藓、花草、鸟的躯体、鸟巢等。梵高的妹妹曾这样描述画室:“在画室的一个角落里放着一棵早已枯萎的小树,稍稍修剪了一下立在一个有土的桶内,树的顶部放着许多鸟巢,是画家在大自然中漫游时捡来的,如果孩子们弄到鸟巢给梵高,还能得到几分钱的报酬……”可以说,正是在眼前这间小屋里,奠定了梵高以农民生活和自然景物为主题的创作倾向。这一倾向在1888年法国南部的阿尔得到了辉煌的体现,《麦田》、《花开的阿尔田野》、《收获》……都以强烈的色彩、粗犷的线条淋漓酣畅地表现出农民收割的场景。
告别田园诗般静谧的纽南,记者又来到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这里看到的完全是另一番景象。洋溢着现代风格的博物馆前,来自五大洲的参观者须排长队并接受严格安检方可入场,在梵高的200余幅绘画原作前,人们以近乎朝圣般的心理近距离观察每一幅画,认真聆听耳机中不同语言的讲解。那个从纽南走来的梵高倘若地下有知,看到此情此景,不知是该欣慰还是悲哀?
诚然,一个艺术家的价值被社会普遍认同,往往需要待以时日,故而,艺术家必须甘于寂寞,是金子总会发光;但谁都愿意在生前看到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如果当年梵高不为面包发愁,如果他的艺术及时得到承认,何至于精神崩溃,最后以生命祭奠自己酷爱的艺术?这个责任应由社会来负。今天,世界重新认识和评价梵高,狂热追捧他,花几千万元买他的一幅画,是否有商业运作成分,我们不得而知;毋庸置疑的是,梵高对西方绘画史的贡献是巨大而独特的。这是梵高存在的最大价值所在。这是一种永恒的价值,它将鼓舞无数后来者为艺术而执著追求,不断探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