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历史星空
———德国夜访天津“洋老乡”
德国,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国度。12月8日,航鹰一行结束了在英国寻找天津“洋老乡”的行程后,转战德国北部城市汉堡,开始在德国的访问考察活动。此次,他们的寻访目标是距汉堡200公里的一个小村庄———天津“洋老乡”康斯坦丁·冯·汉纳根的故居。
汉纳根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曾任李鸿章的军事顾问,参与大沽炮台加固扩建工程;设计和主持修筑了旅顺和威海两座炮台;随北洋水师主帅丁汝昌所在的旗舰参加了中日甲午海战,在战斗中负伤……他的大半生都在中国度过,1925年去世于天津。更加富于传奇色彩的是:他父亲老汉纳根是普鲁士将军,曾对他在中国的军事工作给予指导;他因修筑炮台成绩卓著和作战有功,屡屡得到提升,最高军衔为清廷封赏的提督(也相当于将军)。汉纳根在天津还有一个特殊家族背景:他是历史名人德璀琳的大女婿。德璀琳长期任李鸿章的外交顾问、天津海官税务司(即关长)等要职。德璀琳夫妇在天津生有五个女儿,分别嫁给在华外国要人。
北德乡村的夜,幽静而迷人。虽已时至初冬,空气依然湿润而清新。一轮明月高悬挂满黄叶的树丛中,清晰地勾画出汉纳根故居的轮廓。当屋外响起汽车刹车声时,一对鬓发斑白的德国老夫妇推门出来,热情张开双臂,欢迎他们期待已久的中国客人———“你好,航鹰!”“你好,朗格先生!”“你好,朗格夫人!”
朗格夫妇是康斯坦丁·冯·汉纳根的孙子和孙媳,曾于今年4月访华,寻找其祖父在天津工作和生活过的历史踪迹,其中包括大沽炮台。德国人一般是不邀请客人到家中做客的,而此次他们破例邀请中国客人在汉纳根故居留宿,这使航鹰感到意外的惊喜。汉纳根故居始建于1834年,原为两座农舍,1920年汉纳根购入后进行了改建。如今,室内陈设仍维持原状,贴着壁纸的墙上悬挂着汉纳根家族的巨幅画像、汉纳根在旅顺口的肖像以及一幅德国画家描绘天津老城东门里“德配天地”牌坊的街景。天津客人们徜徉其间,仿佛穿越了历史的长廊。
航鹰对汉纳根历史踪迹的追寻始于2004年。从那时起,她与助手在欧美各国访问了各大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找到了11位汉纳根、德璀琳的后裔,记录和拍摄了他们讲述的历史,搜集到大量第一手资料。这些文字和图像资料不仅充实了“近代天津博物馆”的馆藏,还为她构思中的长篇纪实小说积累了丰富素材。
在20世纪80年代新时期的文学大潮中,航鹰即以选材视角独特而著称。30余年的写作经验使她敏感地发现,“洋老乡”的故事是一块文学处女地,于是开始为时数年的“洋长征”。汉纳根与老天津的故事跨越百年时空,涉及清政府与英、德、法、日、美各国的关系,慈禧太后、光绪皇帝、李鸿章、袁世凯、赫德、胡佛、德璀琳、汉纳根等众多中外历史人物相继登场,将是一部全景式反映天津旧租界生活的纪实作品。
到了汉纳根的故居才知道,宾主所需的食物用品,都是朗格夫妇从法兰克福带来的。平时这座老屋无人居住,他们驱车至此需五个多钟头。年近七旬的朗格先生不久前右臂伤痛无法驾车,由朗格太太代劳,并在其祖屋恪尽女主人之谊,为大家准备丰盛的饭菜茶点。晚餐之前,朗格夫妇还接来居住在附近的亲戚、一位也姓汉纳根的87岁高龄的老奶奶。1925年她6岁时,参加过汉纳根的葬礼,后来又和汉纳根夫人及其长女长期相处,直到汉纳根夫人母女二人相继去世。当晚的采访持续了三个多小时,许多悬而未决的历史疑问得到了证实。
翌日清晨,宾主一起到汉纳根墓地凭吊,并献上一束鲜花。斗转星移,世事多变,无论后人对他们在历史上的表现作何评价,他们曾与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都是天津的“洋老乡”,这是一段不可割裂的历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