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利坚纪行
筹觥交错的时刻
“汉堡包不如天津包,匹萨饼不如葱油饼,意大利面不如炸酱面,罗宋汤不如鸡蛋汤”。
这是我在餐桌上经常与大家开的玩笑。
我非美食家,对饮食文化缺乏研究;但出过几次国之后,对中西方在饮食文化方面的差异却有了切身的体验。
在国内,吃西餐是偶尔为之,出了国就不同了,尤其到欧美国家,因饮食结构不同,习惯不同,口味不同,筹觥交错的时刻,却难免委屈自己的肚子。
首先是吃不饱。欧美人请客不像中国人那么铺张排场,鸡鸭鱼肉,龙虾鲍翅,摆满餐桌,就愁吃不完。参加他们的酒会和冷餐会,来宾一律“站票”,三三两两,在交谈中从擦身而过的侍者手中接过一杯红酒或饮料,再加上一些制作精致的奶油甜点,就把你给“打发”了,如何能填饱肚子?这种“吃”,不过是一种仪式,一种“过场”,待回到饭店,还得将从国内带来的方便面冲上一碗,才算勉强“交差”。
其次是吃不好。中国人虽然也爱吃肉,毕竟是以大米等碳水化合物为主;欧美人则以肉食为主,最让人难以消受的是那些黄油、奶酪、带血丝的牛肉,看他们吃得津津有味,满脸放光,却勾不起你的一点食欲。在欧美,你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大腹便便的汉子,雪白的鬓发围绕着一张粉红色的脸,虽体型肥胖动作却一点也不笨拙,活像一头健壮的公牛。这固然有人种的优势,饮食恐怕也是原因之一。
去年在美国,我们住在一位已进入“中产阶级”行列的华裔教师家中,主人十分热情好客,临上班前特意关照我们:早餐都在冰箱里,你们随便用好了。冰箱里的食品确实不少,有面包,牛奶,黄油,果酱,果汁,就是没有适合中国北方人口味的带咸味的东西。翻了半天,终于发现半袋涪陵榨菜,于是如获至宝,顷刻间“消灭”干净。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在美国本土上吃麦当劳,竟不如中国的好吃———汉堡包是全麦面的,口感粗粝且有些发粘,好像未烤熟,夹在里边的肉排味道也有点怪,而且品种不如中国丰富!
第三是受约束。中国人请客虽讲排场,却不像欧美人那样讲究形式和礼仪。一次,一位法国跨国夫妇盛情邀请我们品尝著名的法国大餐,预订的是巴黎一家颇有名气的高级餐馆。餐馆的装修典雅豪华,在内就餐的多是老外,一个个衣着光鲜,男人像绅士,女人像淑女,一副很有风度、教养的样子。当日我们也“入乡随俗”地包装了一下自己,一进餐馆便礼貌地与周围的客人颔首致意。找到自己的座位后,殷勤的侍者迎上前来,递上菜单并用法语与他的同胞眉飞色舞地搭讪着。菜点好后,侍者每上一道菜,便为我们撤换一套餐具;打开一瓶葡萄酒,便为我们讲解酒的产地、质量、口味等,堪称“贴身服务”了。我们那日也格外“绅士”,无论言谈举止,还是刀叉的用法,都比较规范、得体。既品尝了法国大餐的美味,又增长了见识,当然是件惬意的事情,只是吃得有些拘谨、劳累。
说了这么多西餐的“弊端”,其实细算起来,在海外吃西餐的次数并不多。因为不管是有组织的宴请,还是单独行动,但凡有条件,我们便义无反顾地一头扎进当地的华人餐馆———只有进入中餐馆,才会产生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才会敞开肚子饱餐一顿。
不过,在海外吃中餐,期望值不可过高。因为吃惯了“地道”的中餐,你会觉得那里的中餐是经过“改良”的、“西化”的,所以有些不对味儿。根据我的观察,这种“改良”的中餐缘于当地厨师对“地道”中国菜的做法已经生疏;所用原料和调味品也与国内不同,这样烧出的菜当然不会“地道”了。还有一个原因,即他们的中餐馆既要适应来自国内旅游者的需要,又要适合当地华人移民和一部分喜欢中餐的老外的口味。中餐馆里你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老外用筷子或刀叉大快朵颐,他们对中国菜的要求肯定无须“地道”,也不知何为“地道”。可一旦遇到对饮食比较挑剔的国人,麻烦就来了。一次,我们从大峡谷返回拉斯维加斯途中,导游出于好意,告诉我们下榻的酒店里有中式早餐,内容有馒头、大米粥、花生米、咸菜等,说得大家垂涎三尺。孰料翌日晨,送到每人房间的中式早餐“变了味”:馒头变成面包片,花生米是罐头食品。多数人将就着吃了,也有一两位来自中国内地的女士不依不饶,一路上与导游“理论”个没完,弄得导游不胜其烦,一车人也不得安宁。
纽约法拉盛是华人和亚裔聚居区,那里的中餐馆星罗棋布,但吃过几家后,我仍偏爱天津的“狗不理”———尽管这儿的“狗不理”从面皮到肉馅都逊色于正宗的“狗不理”。一笼“狗不理”、一碟小菜、一碗绿豆大米粥,热气腾腾,香味四溢,即可口又实惠,加之周围食客几乎是清一色的黑头发黄皮肤,间或传来厨房面案女工一口纯正的天津话,恍惚间忘却了身在地球的另一面,全然没有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寂寞感。
筹觥交错的时刻
“汉堡包不如天津包,匹萨饼不如葱油饼,意大利面不如炸酱面,罗宋汤不如鸡蛋汤”。
这是我在餐桌上经常与大家开的玩笑。
我非美食家,对饮食文化缺乏研究;但出过几次国之后,对中西方在饮食文化方面的差异却有了切身的体验。
在国内,吃西餐是偶尔为之,出了国就不同了,尤其到欧美国家,因饮食结构不同,习惯不同,口味不同,筹觥交错的时刻,却难免委屈自己的肚子。
首先是吃不饱。欧美人请客不像中国人那么铺张排场,鸡鸭鱼肉,龙虾鲍翅,摆满餐桌,就愁吃不完。参加他们的酒会和冷餐会,来宾一律“站票”,三三两两,在交谈中从擦身而过的侍者手中接过一杯红酒或饮料,再加上一些制作精致的奶油甜点,就把你给“打发”了,如何能填饱肚子?这种“吃”,不过是一种仪式,一种“过场”,待回到饭店,还得将从国内带来的方便面冲上一碗,才算勉强“交差”。
其次是吃不好。中国人虽然也爱吃肉,毕竟是以大米等碳水化合物为主;欧美人则以肉食为主,最让人难以消受的是那些黄油、奶酪、带血丝的牛肉,看他们吃得津津有味,满脸放光,却勾不起你的一点食欲。在欧美,你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大腹便便的汉子,雪白的鬓发围绕着一张粉红色的脸,虽体型肥胖动作却一点也不笨拙,活像一头健壮的公牛。这固然有人种的优势,饮食恐怕也是原因之一。
去年在美国,我们住在一位已进入“中产阶级”行列的华裔教师家中,主人十分热情好客,临上班前特意关照我们:早餐都在冰箱里,你们随便用好了。冰箱里的食品确实不少,有面包,牛奶,黄油,果酱,果汁,就是没有适合中国北方人口味的带咸味的东西。翻了半天,终于发现半袋涪陵榨菜,于是如获至宝,顷刻间“消灭”干净。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在美国本土上吃麦当劳,竟不如中国的好吃———汉堡包是全麦面的,口感粗粝且有些发粘,好像未烤熟,夹在里边的肉排味道也有点怪,而且品种不如中国丰富!
第三是受约束。中国人请客虽讲排场,却不像欧美人那样讲究形式和礼仪。一次,一位法国跨国夫妇盛情邀请我们品尝著名的法国大餐,预订的是巴黎一家颇有名气的高级餐馆。餐馆的装修典雅豪华,在内就餐的多是老外,一个个衣着光鲜,男人像绅士,女人像淑女,一副很有风度、教养的样子。当日我们也“入乡随俗”地包装了一下自己,一进餐馆便礼貌地与周围的客人颔首致意。找到自己的座位后,殷勤的侍者迎上前来,递上菜单并用法语与他的同胞眉飞色舞地搭讪着。菜点好后,侍者每上一道菜,便为我们撤换一套餐具;打开一瓶葡萄酒,便为我们讲解酒的产地、质量、口味等,堪称“贴身服务”了。我们那日也格外“绅士”,无论言谈举止,还是刀叉的用法,都比较规范、得体。既品尝了法国大餐的美味,又增长了见识,当然是件惬意的事情,只是吃得有些拘谨、劳累。
说了这么多西餐的“弊端”,其实细算起来,在海外吃西餐的次数并不多。因为不管是有组织的宴请,还是单独行动,但凡有条件,我们便义无反顾地一头扎进当地的华人餐馆———只有进入中餐馆,才会产生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才会敞开肚子饱餐一顿。
不过,在海外吃中餐,期望值不可过高。因为吃惯了“地道”的中餐,你会觉得那里的中餐是经过“改良”的、“西化”的,所以有些不对味儿。根据我的观察,这种“改良”的中餐缘于当地厨师对“地道”中国菜的做法已经生疏;所用原料和调味品也与国内不同,这样烧出的菜当然不会“地道”了。还有一个原因,即他们的中餐馆既要适应来自国内旅游者的需要,又要适合当地华人移民和一部分喜欢中餐的老外的口味。中餐馆里你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老外用筷子或刀叉大快朵颐,他们对中国菜的要求肯定无须“地道”,也不知何为“地道”。可一旦遇到对饮食比较挑剔的国人,麻烦就来了。一次,我们从大峡谷返回拉斯维加斯途中,导游出于好意,告诉我们下榻的酒店里有中式早餐,内容有馒头、大米粥、花生米、咸菜等,说得大家垂涎三尺。孰料翌日晨,送到每人房间的中式早餐“变了味”:馒头变成面包片,花生米是罐头食品。多数人将就着吃了,也有一两位来自中国内地的女士不依不饶,一路上与导游“理论”个没完,弄得导游不胜其烦,一车人也不得安宁。
纽约法拉盛是华人和亚裔聚居区,那里的中餐馆星罗棋布,但吃过几家后,我仍偏爱天津的“狗不理”———尽管这儿的“狗不理”从面皮到肉馅都逊色于正宗的“狗不理”。一笼“狗不理”、一碟小菜、一碗绿豆大米粥,热气腾腾,香味四溢,即可口又实惠,加之周围食客几乎是清一色的黑头发黄皮肤,间或传来厨房面案女工一口纯正的天津话,恍惚间忘却了身在地球的另一面,全然没有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寂寞感。
前一篇:美利坚纪行·STOP!
后一篇:美利坚纪行·造物主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