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利坚纪行·STOP!

(2006-04-27 19:13:10)
美利坚纪行

        STOP!
在欧美国家旅行,最舒适最便捷的交通工具要属汽车了。
欧罗巴,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被誉为“上帝的后花园”。2000年和2004年,我曾两度随团乘汽车访问法、德、比、荷、卢、意等国。坐在大巴里凭窗远眺,风光旖旎的田园、山川、森林、古迹尽收眼底,不期然间亲近了自然,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知识,感悟了人生。
欧美的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密如蛛网,但秩序井然,很少出现塞车现象,也从未遇到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警车追赶超速车辆的场面。在欧美,汽车只是一种代步工具,除却一些达官贵人、明星富豪,中产阶级和普通民众是不大在意自己的“坐骑”是否名牌的。在巴黎和罗马的街头及停车场,“甲壳虫”式的微型汽车屡见不鲜,车内只有一排座位,见了小胡同也能钻,有块巴掌大的地方就能停,很多汽车的外壳被挤撞得凹凸不平,车主也不去“整形”,反正磕磕碰碰已成家常便饭,随它去好了。
美国的情形略有不同———它幅员辽阔、地广人稀,即使在纽约、洛杉矶这样的“车比人多”的超级大都市,唱“主打”的也是各种大型车辆和‘林肯“、”别克’这种级别的轿车,微型车则如风毛麟角。美国的街头罕见警察的踪影,很多道路的十字路口竖着一块牌子,上写“STOP”(停),司机开车到路口,便习惯性地踩一脚刹车,等候十秒钟左右,环顾左右,确认交叉路上无车时,才会重新启动。这种良好习惯的养成,固然与民众的素质有关,而严格的法律法规的约束,恐怕也是原因之一。
有一件事我至今记忆犹新。
去年十月,我从纽约州西北部的伊萨卡乘“灰狗”城际大巴返回纽约市时,一位纽约华人朋友张先生到曼哈顿通往昆斯的海底隧道出口处接我。张先生到美国时间不长,不久前才取得驾照,对路况尚不十分熟悉,车开得小心翼翼,尽管如此,事故还是发生了。
在一处丁字路口左转弯时,应当是直行车先走,左转车后走。张先生大概忽略了这一细节,绿灯一亮,便左打方向盘,抢先转过弯去。突然,不知从哪窜出一辆破旧的摩托车,“咣当”一下猛烈撞上我们这辆车的尾部,摩托车手也应声倒地,张先生见状,忙开门下车察看并扶起摩托车手。车手膝盖处有轻微擦伤,渗出一片殷红的血迹。两人用英语交谈了几句,事情似乎就“私了”了。张先生一脸轻松地说:“没事了,我的车有保险!”
不料,我们的车刚开出二、三十米,一辆私家车便尾随而来,车主从窗口探出头来对张先生说:“先生,你为什么离开事故现场?我已经报警了!”
早听说美国人爱管“闲事”,这回让我们碰上一个。
话音未落,便听到一阵急促的警笛声,回头一看,一辆警车和一辆救护车呼啸而来,瞬间停在事故现场附近。我当时心想:神了!这些警车莫非从地缝里钻出来的?警车上走下一胖一瘦两个警察,看样子是询问摩托车手是否需去医院就诊,摩托车手摇了摇头,那辆救护车随即开走了。
张先生和我都知道美国法律若是较起真来会很麻烦,wgj 乖乖地将车掉头,主动向警察“投案自首”。
两个警察中,主事儿的是个年逾五旬的胖子,微锁双眉,神情冷漠,唇上蓄着两敝斯洛伐克式的八字胡;另一个看上去比较温和,面容削瘦黝黑,像个混血的黑人。他俩分头向肇事双方询问事故发生的详细经过,并在小本子上做着记录。
撞我们的摩托车手是个葡萄牙移民,他开的那辆破车,只有在垃圾处理场才能见到;不仅如此,他的摩托既无刹车,又无驾照,完全是违章驾驶。可能他也自觉理亏,不想惊动警方,谁知我们都被那个爱管闲事的车主“出卖”了。这时,围上几个看热闹的人,显然站在葡萄牙人一边,指手划脚地在“胡子”面前替他开脱。经过一番交涉,“胡子”给违章驾车的警萄牙人开了罚单。这个结果可能令他们颇为满意,相互间又是拥抱,又是拍肩,仿佛打赢了一场官司似的。
这时,“胡子”与他的黑人搭档轻声咕哝了一会儿,对张先生说:“对不起,你还得跟我们到警察局走一趟!”
在警察局,“胡子”查验了张先生的驾照和身份证件,又让他叙述一遍事故发生的经过,然后用征询的语气问:“你们要不要上法庭?”
天哪,我们到美国干什么来了?这点破事也值得打官司吗?我们可没工夫奉陪!
不上法庭的另一个选择是:认罚。
我们被罚了93美元,才算尘埃落定。
据说,那个葡萄牙人也被罚了93美元,“各打五十大板”,真够公平!
走出警察局时,还有些愤然。
后来就释然了———如果换位思考一下,美国人爱管“闲事”,不是法律意识强的表现吗?美国警察铁面无私,照章办事,不也是对“纳税人”的安全负责吗?
看来,美国不光有“自由”,还有诸多法律法规的约束和复杂的法律程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概莫能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