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迪方略:次区域经济合作,推动沿边经济发展

标签:
方略经济发展已成三个新疆财经 |
分类: 赛迪方略 |
近年来国家积极出台政策推动图们江、湄公河、中亚次区域经济合作,为沿边地区的经济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政策、资金、技术等支持。中国加强次区域经济合作既是推进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需要,也是参与或主导国际合作的有效方式。地方政府应抓住机遇,顺应当前次区域合作的发展趋势,先行先试、不断创新、加大投入,推动沿边地区经济发展。
次区域经济合作给沿边经济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
区域间市场融合有利于强化边疆地区的优势产业。次区域经济合作推动区域间要素、商品市场的融合,加快人员、原材料、商品的流动,为跨区域资源整合提供了市场基础。跨境合作加强有利于政府服务的市场化改革。次区域经济合作在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的同时,也将推动地区加快市场化改革步伐。参与吸引外资、自由贸易等的地区需要依据市场规则办事,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必须朝着规范化、国际化的方向努力。国际组织的支持有利于改善地区的软、硬环境。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在次区域合作中,不但发挥着倡议、组织、协调等作用,而且还直接为次区域提供资金、技术援助。这将有利于改善边疆地区的软、硬环境,吸引企业、人才落户。
中国三大次区域经济合作区域布局示意图
资料来源:赛迪顾问
中国参与次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趋势
地方政府参与的积极性将不断增强。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将云南建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将广西建成中国与东盟合作的新高地。同时,“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中国图们江区域(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的设立激发了相关省区参与中亚、图们江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热情。
服务贸易将成为次区域合作新亮点。由于内陆边疆省区的服务业发展水平普遍高于次区域周边国家,综合优势明显。随着次区域合作的不断深入,服务贸易成为未来贸易的主要增长点。建筑及相关工程承包、运输、通信、旅游、商业、金融、文化娱乐、教育等领域将成为次区域贸易的重点。
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将不断增加。随着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竞争力不断提升,未来,以通信、高铁、电站等大型成套设备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也将不断增长,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将大幅提升。2013年,云南、新疆等参与次区域合作的主要省区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较快。
2013年广西、云南、吉林、新疆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情况http://mmbiz.qpic.cn/mmbiz/k8DAPyTx8IjYvRtss3hn8TTJ8iaTzqF8ZLA24mWt9AtCRyKAkPBeo0pSssPzukibYxotf5fe3LJXbK4dibDqIBe7g/0
数据来源:商务部网站,赛迪顾问整理
中国参与次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问题
基础设施水平有待提高。一是次区域内交通运输能力无法满足物流的发展需求。二是能源电力基础设施薄弱。老挝、越南等国北部地区存在严重缺电问题,塔吉克斯坦等中亚国家电力基础设施老旧,这些问题均制约了地区内的投资与建设。
经济合作层次、水平不高。一是生产要素流通不畅。三个次区域经济合作生产要素的流动主要依靠跨国性的协调。随着次区域合作进一步加深,生产要素流通不畅已成为制约次区域发展的主要问题。二是贸易商品层次不高。中国从次区域其他国家进口的产品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型产品为主,包括粮食、纺织品、石油、矿产等;中国的出口产品虽然种类繁多,但高科技产品数量、种类较少,出口额较低。
合作机制的约束力不强。次区域经济合作不具有较强规范力的机构和机制,因而对各成员国约束不强。约束不足使得各成员国的行动表现出一定的单边性,即成员国热衷于单边开发,而双边或多边合作的推行阻力较大。
中国参与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建议
申建次区域自由贸易试验区。沿边地区政府可把握时机,鼓励部分区位好、发展较成熟的保税区申请设立次区域自由贸易试验区。由于参与次区域合作的亚洲国家国情、制度复杂多变,次区域自贸区应更多考虑地缘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为本区域探索一套各参与国普遍认同的制度体系。
加快贸易、金融、人才等领域的创新与尝试。一是推进贸易通关便利化,提高海关的信息化水平,创新对人流、物流的管理方式。二是加快推进人民币跨境自由流通,推动区域内金融机构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跨境人民币第三方支付业务等。三是争取建立或扩大离岸人民币金融业务试点,积极争取建立离岸金融市场,改善地区融资环境。四是建立统一的人力信息库。通过次区域内的信息共享,实现人员在次区域内就业自由和跨境认可。
探索建立日常对外沟通协调机制。在定期举行的领导人会议、部长级会议、次区域协调委员会等沟通机制基础上,探索建立日常的沟通协调机制。伴随次区域内经贸往来日益频繁,利益冲突引发的贸易摩擦和安全事件也将频发。日常沟通协调机制的建立,有助于及时沟通、协调和解决问题,将部分问题消灭在萌芽期,促进双边、多边经贸的顺畅与健康发展。
重点建设大通道及沿线经济带。一是依据国家的规划与部署,调配好物资与人员,加快交通、能源、电信网络,及通道沿线的城镇、乡村、口岸的规划与建设。二是沿大通道建设经济带,推动产业的差异化发展。实施产业链招商,加大引进高科技企业的力度,实现与其他地区的产业互补发展。三是积极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在次区域内,选择有条件的地区或城市,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加快周边农地流转,打破户籍限制,释放人力资本;加大对国内外金融机构的吸引,集聚金融资本;加快对科研机构和科研项目的市场化改革,吸引人才和技术。
加快打造产业园区等平台和载体。地方政府应立足区域的资源禀赋,设立专业产业园区,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中亚次区域应重点发展绿色农业、能源、化工等产业园区;图们江次区域打造矿产加工、林木加工、装备制造、商贸物流基地;湄公河次区域加快“走出去”的步伐,积极争取商务部支持,在老挝、柬埔寨、越南等国设立更多境外经贸合作区,为本土的机电、装备、生物医药等企业跨国经营提供更多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