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赛迪顾问微软苹果谷歌财经 |
“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丘吉尔这句名言在IT行业被不断的验证着。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在大型机、小型机等商用计算机领域领先的IBM并没有认识到个人电脑对未来的影响力,直到苹果II型电脑的出现及热销触动其神经,才下决心于1981年研发出IBM PC。IBM没有采用自身既有的商用计算机的采购与生产体系,而是外购部件进行组装,并且为了控制权,放弃与当时领先的操作系统提供商DRI的和芯片提供商摩托罗拉合作,而把机会给了二线阵营的微软和英特尔。IBM利用自身强大的系统整合能力,迅速压过风头正劲的苹果,并开始掌控PC新时代。但好景不长,借着IBM PC的东风,微软与英特尔羽翼日丰,在技术标准、专利、产品周期等方面攻守同盟,逐渐成为了PC产业的双巨头,攫取了PC产业链的最大利润。连1993年走马上任的IBM董事长兼CEO郭士纳都曾经感慨“当我加盟IBM的时候,这两家公司已从IBM手中夺走了行业的最高控制权”。
Wintel联盟的困局:IT产业体系面临重大变革
但进入新的世纪新的十年,走过三十余年的亲密合作期,貌似坚不可摧的Wintel联盟正面临全面崩解的危险,最具引爆点的事件发生在2011年:一方面,微软宣布其最新操作系统Windows 8不再仅仅支持Intel架构,同时支持ARM架构;另一方面,英特尔宣布与微软的强力竞争对手谷歌展开合作。在接下来的2012年,微软与英特尔都面临了更大的挑战,全球PC销量首次出现了下滑,微软Windows 8与自我预期的扭转乾坤效果相差甚远,而英特尔的市值在2012年11月8日也首次被高通超过,差额达到10亿美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背后的推动力是汹涌变化的IT新浪潮。同时该联盟的崩解正在引发越来越大的蝴蝶效应,全球IT产业格局变革的步伐将越来越快。
首先是对联盟主导者的影响:Wintel联盟的崩解使得位于漩涡中心的微软面临日益扩大的悬崖困局
操作系统影响芯片的架构和应用软件的开发,一直是软件和IT服务产业链的制高点。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互联网电视等新兴设备的不断涌现和快速普及,竞争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由于适应了信息产业从技术融合向终端融合、网络融合、服务融合演变的趋势,跨终端操作系统平台的应用范围持续拓展,市场份额快速提升,日益成为操作系统发展的方向,并将决定未来产业发展主导权的归属。
而微软尽管一直保持着漂亮的财务数据,资金和技术实力强大,但过于看重既有利益的保守战略,使其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一次次错过了技术革新、服务革新、商业模式革新的大好机遇,治标不治本的小动作只能带来一次次的失败,逐渐丧失在IT领域的话语权,沦为二流公司的风险越来越大。与诺基亚的合作被戏称为“弱弱联合”,背水一战试图通过Windows 8来重获认可并捍卫大权的举措并未达到预期效果,装载Windows 8的PC销量还不如Windows Vista刚上市时的表现,Surface RT的销量也差强人意,以至于大幅削减订单。显然,Windows 8为了创新而进行的创新并没足够的吸引力来赢得用户。
以史为鉴,固守既有利益还是革自己的命将攸关生死。正面的例子就是IBM,上世纪九十年代,IBM也曾经走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郭士纳力挽狂澜,谱写了《谁说大象不能跳舞》的篇章,帮助IBM完成了由一个硬件厂商向软件与服务厂商的成功转型,尽管直到今天IBM依然生产和销售硬件设备。反面的例子最典型的则是柯达和诺基亚,一味的想保住业已建立的商业帝国,漠视市场发展大趋势,结局必然是被市场淘汰。微软对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入口权的缺失是其致命弱点,微软的未来不仅仅是在操作系统上的把控,更重要的是在应用服务上的突破。“往前一步是幸福,退后一步是孤独”,微软要避免被历史淘汰,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必须进行刮骨疗伤式的商业模式变革,勇于放弃以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为核心的卖产品的滞后商业模式,敢于顺应产业大势,全力投入公司关键资源,走出有微软特色的、链式的、以服务为核心的、创新的商业新模式。
其次是对联盟参与者的影响:Wintel联盟的崩解使得万亿级生态系统面临分崩离析的全球风险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完善,Wintel联盟形成了以微软和英特尔为核心的遍布全球的庞大生态系统,除了OEM(原始设备制造商)、配件提供商、元器件厂商等硬件合作伙伴之外,还包括分销商、经销商等渠道伙伴,以及软件和信息服务领域的咨询服务商、SI(系统集成商)、ISV(独立软件开发商)、测试与软件外包服务商、评测认证机构、IT监理机构、IT培训机构等合作伙伴,共同为个人消费者、开发者、政府和公用事业以及企业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产品和服务支持。
这种以聚合的协同效应参与全产业链竞争的Wintel生态系统形成了共赢的商业模式,辐射带动效应十分强大。微软所追求的“合作共赢”的商业模式使得其在世界上每收入1美元,即可帮助其全球合作伙伴平均获得超过7美元的收入。微软2012财年营收为737.23亿美元,也就意味着合作伙伴的收入超过了5000亿美元,即超过三万亿元人民币,超过整个中国软件产业的产值,与欧洲国家瑞典的一年GDP相当,堪称富可敌国。
由此可见,离开或减少对Wintel联盟的依赖,对生态系统中的每个成员都绝非易事。但面对Wintel联盟日益凸显的颓势,面对PC销售的持续下滑,合作伙伴们正在考虑战略转型另谋新路。全球最大PC厂商联想在2012年4月18日宣布部署“PC+”战略,向PC之外的平板电脑、智能手机以及智能电视领域拓展,并开始与芯片提供商高通与Android操作系统提供商谷歌进行合作。其他OEM厂商如宏碁、华硕、惠普等及软件厂商Adobe等也开始与谷歌进行合作。树倒猢狲散,未来这种趋势仍将继续,Wintel联盟成员将面临或转型、或消失、或寻求与微软新合作模式的艰难选择。
最后是对联盟竞争者的影响:Wintel联盟的崩解将加快竞争格局从三足鼎立向双雄争霸转变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若要用一句话来概括现在全球ICT行业所处的这个时代,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这句名言怕是最合适不过了。PC为王的时代正在由盛而衰,苹果前CEO乔布斯去世前曾预判PC将不再统领数字世界,未来几年领导整个数字世界的将是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新兴终端。PC不会短时间内消失或被取代,但是移动设备的高速增长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更轻松的计算体验,让随时随地计算和接入互联网成为可能。移动互联网是新型的“终端+软件+内容+服务”的全产业链竞争,“垂直整合”正加速移动互联网新格局的确立。硬件制造商、系统开发商、应用提供商、内容提供商、服务提供商、技术提供商、解决方案提供商等各类厂商都争相进入到市场竞争中来,但舞台的中心仍然是跨终端操作系统的拥有者。除上文所述微软之外,苹果和谷歌表现更为抢眼。
一方面,以苹果为核心的封闭垂直整合模式取得了先发优势。苹果凭借其全产业链的强大整合能力,在芯片设计、操作系统开发、终端制造、应用与服务等关键环节实现了深度的整合,形成了完整的产业生态环境及竞争对手难以复制的核心竞争力。苹果实际上为用户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高性能的移动终端、智能操作系统、“无所不能”的APP Store。苹果并没有将自己定位于纯粹的互联网厂商抑或移动终端厂商抑或云服务厂商,实际上这种定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苹果通过对产业链的纵向整合以及业务领域的横向整合形成了对产业链的掌控和创新的不可复制性,这种模式创新获得了巨大发展,2012财年公司营收高达1565亿美元,最新市值尽管比高峰期下降1900亿美元,但仍高达4500亿美元。
另一方面,以谷歌为核心的开放垂直整合模式爆发势能惊人。跨终端操作系统是链接移动互联网终端层和应用层的纽带,除了连接功能,还可以聚集各种移动应用和内容,是承载内容的平台,谷歌的Android操作系统已经拥有了安装数量上的优势。而移动互联网的入口权和控制权是打造服务为先的关键环节,互联网起家的谷歌利用浏览器、搜索引擎、LBS、应用商店等“云+端”服务可以从入口获得数据、获得用户资源,并以Android操作系统为核心去构建联合移动应用服务商、移动应用商店提供商、设备制造商等合作伙伴的具有开放性的新生态系统。特别在硬件方面,尽管收购了摩托罗拉移动,但谷歌依然采取了开放的生态系统模式,芯片与ARM架构的高通等厂商合作,终端与三星、宏达电等厂商合作。
目前,产业演进的格局呈现苹果、谷歌、微软三足鼎立的势态,三大阵营的相互竞争角力,为用户带来丰富的终端设备和应用体验,为产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但随着垄断竞争的愈演愈烈,正如快餐领域的麦当劳和肯德基、软饮料领域的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未来市场或将“没有第三”,PC市场进一步萎缩,新陈代谢是历史的必然,持续增长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乃至智能电视市场将逐渐被谷歌和苹果统治,留给Wintel联盟的空间越来越小。然而只要不绝望就会有希望,IT产业没有常胜的将军,其发展更新周期越来越短,微软抑或英特尔只要保留创新的欲望,凭借其领先的经营管理能力和庞大的人才资金储备,也许在下一个产业周期中仍然有东山再起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