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开发区需以人才立区
(2010-06-01 14:16:57)
标签:
it |
纵观国内外各地开发区的成功经验,可以发现,开发区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起步期,即以资源和政策优势吸引企业的入驻;第二阶段是培育期,即围绕主导产业形成产业集聚;第三阶段是发展期,即依托创新促进产业升级;第四阶段是转型期,即发展服务业实现产业软化;第五阶段是成熟期,即实施开发区城市化,建成综合性新城。但是目前为止,大多数的省级开发区仍然在开发区发展的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间徘徊,其产业发展仍旧是简单的企业集聚,并且企业规模偏小,技术水平不高,特别是受重视程度、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环境建设等因素的制约,对技术、研发、管理等各类人才的集聚不够,暴露出人才结构失衡、人才资源开发水平不高、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严重阻碍了省级开发区的进一步发展。
可以说人才既产业发展的客体又是产业发展的主体。作为客体,人才是生产力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之一,作为主体,人才又是引导企业发展壮大,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来源。熟练的技术工人能够提供较高的生产效率,降低成品的不良率;研发人员能够在降低产品成本的同时改善产品的质量与性能,从而提升产品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管理人员能够改善企业的组织结构,从而提高整个企业的运营效率。因此,优秀人才在企业壮大、产业发展以及园区转型升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省级开发区更要有所措施以增强园区对各层次人才的聚集能力,增加人才数量。
一、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开发区各个部门尤其是管委会需要转变传统观念,树立正确理念,充分认识到人才体系建设对开发区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同时要将人才体系建设规划作为高新区人才战略的基础工作,并纳入开发区发展总体规划,形成园区开发建设与人才资源引进、培养与开发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宏观决策机制。
省级开发区的上级主管机构在评选省市级开发区排名时,要把人才集聚规模和密度作为评价园区开发建设整体绩效的核心指标之一,树立园区的综合绩效主要体现在人才绩效上的观念,鼓励开发区建立人才创新、创业和创效的激励机制,使更多的“领头羊”式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二、建立人才培养机制
以市场为导向,探索多渠道、多层次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围绕重点产业、重点项目,以高等职业院校、技师学院和骨干企业为主体,建设技工培训基地,大力培养职业技术人才和实用技能人才,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与技能。支持鼓励开发区内重点骨干企业到人力资源丰富地区设立培训中心,定向培养区内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或与专业培训机构展开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在高级人才的培育上,吸引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以建立分校或建立大学科技园的形式入区,将其作为培养人才的实验基地。鼓励引导企事业单位委托大学和科研机构定向培养硕士生、博士生。
加大与跨国公司、学术团体等各类机构的人才交流与合作力度,支持各类人才参与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合作。吸引国际性组织和论坛机构在区域内落户,举办各类国际会议、学术论坛,拓宽国际交流合作渠道。加强与国内高层次人才密集地区全方位交流与合作。
三、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以人才能力为根本,以重点产业和重大项目需求为导向,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原则,不限人才来源、不限合作方式、不限时间长短,通过考察讲学、有偿咨询、合作研发、技术入股、成果转让等多种形式,吸引海内外高新技术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外向型经济人才、中青年拔尖人才为开发区经济发展服务。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实施人才引进战略,如与专业人才协会开展交流活动,举办引进国外专家项目洽谈会、高新技术成果展等活动,依托区内科技前沿课题、重点建设工程和重大产业攻关项目,引进创业创新型人才,加强大学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等载体建设,为高科技人才提供创办企业、施展才华的平台。吸引和支持省外国家级科研院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在区域内设立分支机构,构筑科技人才创新基地。启动企业研发机构与博士后工作站建设,与高校院所展开合作,吸引研发型人才入区。
制定人才引进的相关政策。开发区可以设立人才发展专项基金,对来区工作的高级人才与紧缺型人才按人才评价级别给予一定的安家费、生活补贴等资助;对设立博士后工作站的企业给与建站资助,对入站博士后给与科研经费补助;对创业型人才携高新技术成果、项目入区转化或从事高新技术项目研究开发的,在为其向上争取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资金的同时,在租用园区生产、科研用房时给与租金补贴并给与一次性创业资金资助,创办企业给与贷款贴息,对于被认定为国家级或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的给与奖励。研究解决聘用人才的户口、职称、子女读书等实际问题。
四、营造良好人才环境
创新是园区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的主体是园区集聚的人才。因此,必须营造创新、创业和创效的文化氛围,为人才价值实现营造适宜环境。
一要重视开发区硬环境建设。注意将园区建设纳入所在城市建设整体规划之中,坚持美化城市环境、完善城市功能,将园区建设成集中央商务区、科技住宅区、科研孵化区、产业示范区于一体,基础设施完善、配套设施齐全的园林式绿色生态城区。二要努力改善生活环境。按照自然化、人性化、个性化的理念规划建设好园区的生活环境,将园区建设成为学区、医院等一应俱全,水网、路网等浑然天成,建筑物、景点等各具特色的新城区。让每一位生活在园区的人既感到安心、舒心、放心,又能充分享受良好的科技、文化和人文氛围。三要进一步优化工作环境。大力提倡“敢于创新、鼓励冒险、宽容失败、追求成功”的创业精神。着力营造宽松自由的创业氛围,将园区真正建设成为创业者的热土和投资者的乐园。
同时要重视开发区软环境建设。组织开展区域人才工作先进单位和优秀人才的宣传工作,宣传区域人才整体开发战略,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舆论氛围,进一步优化区域人才整体开发的社会环境。制定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的投保办法,对选拔确定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实行政府补贴投保,鼓励用人单位为各类人才建立补充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定区域人才流动户籍和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关系的转接办法。建立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休假疗养和年度体检制度。
加快人才集聚载体建设。由于目前开发区土地等因素的限制,短期大规模地吸引高校进驻,存在诸多困难。因此,以企业为载体吸纳人才是今后一段时间内开发区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的必然选择。为此,应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形成以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集聚格局。加快引进培育各类科技“孵化器”,从政策、资金、场所等方面适当扶持,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内知名企业在区内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及工作站等其他研发机构。规划专门区域,建设大学科技产业园,创业服务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基地等机构,以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发挥这些载体在高层次人才引进中的集聚带动作用。
搭建信息服务平台。人才创造性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各类信息资源。信息资源掌握越多,越有利于创业者低成本创业,从而有利于形成本地区的创新能力。因此,要积极推进“数字化园区”建设步伐。一是建立园区内部信息网,便于各类研发人员进行知识信息交流,将分散在每个研发人员头脑中的零星知识资源整合成强有力的知识库,并成为所在企业知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加强信息资源整合与集成。将各类科技知识数据库、专利数据库、科学仪器设备信息库、科研成果信息库等进行整合与集成,便于创业者创新灵感随时随地产生,促进知识从隐性到显性转化和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