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手机市场规模突破1亿大关

(2006-12-04 10:13:34)
赛迪顾问消费电子产业研究中心副总经理  蒋利峰

    2006年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颁布实施核准制的第二年,制度性的变革以及移动通信市场本身积极的变化为国内手机市场重新注入了活力,在3G时代的前夜进入了新一轮快速增长期。根据赛迪顾问统计,截止到2006年9月底的前三个季度,国内手机市场销量累计突破8000多万部,比2005年同期大幅增长28%以上,销售额1100多亿,同比增长20%以上。无论如何,2006年国内市场规模突破1亿已经没有悬念。

图1  2001-2006年中国手机市场销量及增长率
中国手机市场规模突破1亿大关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2006,11

    2004年以来,无论是全球市场还是中国市场,手机销量的增长都大大超乎市场预期,尤其是2006年。新兴市场或者低端市场规模的快速提升,以及2.5G多媒体手机带来的巨大换代需求,成为驱动这波市场景气的两个巨大动力源。然而,以价格优势或者说低成本优势为依赖的国产厂商,并没有在日益扩大的低价手机市场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与此同时,面对新兴的2.5G多媒体手机市场带来的第二次换机高峰,一向以了解本地市场和熟悉消费者需求变化的国产厂商也失声了。

数据显示,2006年第三季度,国产品牌销量份额连续第11个季度下滑,跌破30%关口,创3年来新低,从而使得2006年国产品牌市场份额止跌回升的压力进一步加大,形势严峻。
 
图2  2003-2006年中国手机市场各季度国产品牌销量份额变化
中国手机市场规模突破1亿大关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2006,11

    尽管,2006年第三季度国产手机市场份额延续了下滑的趋势,但是赛迪顾问预测,2006年的后一个季度,国产手机市场份额将会真正止跌回升,国内厂商与国外厂商,新进厂商与老牌厂商之间,一场市场争夺甚或生死存亡的持久战将在2006年年底拉开序幕。
 
新获核准企业继续增加,为国产厂商注入了新活力

    2006年11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布了3家获手机生产核准许可的企业,自2005年2月19日《移动通信系统及终端投资项目核准的若干规定》核准制细则出台以来,国家已累计核准了12批共计43家企业,仅2006年就新增了23家手机厂商,而且100%是国产厂商,应该说国产厂商在近2年来的整体实力已经得到了大幅提升。

表1  2005-2006年获得手机生产核准的厂商分布和数量
中国手机市场规模突破1亿大关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2006,11

全球最大手机产业集群形成,有利于国产厂商发挥本地化优势

    2004年以来,全球手机产业向中国大陆转移的趋势逐年增强,国内手机产量连创新高,2006年上半年手机产量高达2.1亿部,几乎是2004年全年的产量,同比增长高达60%之多。赛迪顾问预测,2005年全年产量将突破4.5亿,占全球产量的50%以上。
 
图3  2000-2006年中国手机生产规模及增长
中国手机市场规模突破1亿大关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2006,11

    世界范围内向中国大陆的产业转移,不仅使中国成为最大的手机制造基地和最大出口地,同时也造就了世界级的产业集群,大量与手机生产相关的配套产业落地中国,比如液晶模块、摄像头模块、mp3芯片、二次电池等,而且全球的研发与设计也逐渐向中国转移,诺基亚、摩托罗拉、索尼爱立信等全球一线厂商无一不把中国作为其全球研发的重要环节。仅以深圳为例。目前,深圳生产全国1/3、全球1/8的手机,形成了全国最完整的手机零件产业链、造型设计链和销售渠道,已经形成了规模庞大的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的形成,为国产厂商塑造全球竞争力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2004年出现的上游关键元器件短缺现象将不会重现,国产厂商本地可以利用和整合的资源得到了前所未有加强,适应了全球竞争走向资源整合和供应链管理的趋势。

国内设计产业蓬勃发展,增强国产厂商消化新技术和自主创新的能力

    近几年来,中国工业设计整体水平已逐步上升,海尔、中兴、明基、联想、华硕等屡屡在国际顶尖大奖中崭露头角,成为中国工业设计中坚力量。中兴手机连续2年荣膺具有奥斯卡之称的德国IF设计大奖。而自2002年国内发展起来的手机设计产业,不仅改变了过去被韩国等海外国家和地区控制的局面,为本地企业设计各种手机产品,而且出现了中国设计公司为欧洲、日本、韩国公司设计整机产品的趋势,使中国成为世界的一个重要手机设计中心。比如德信无线海外订单连年增长,预计未来几年占总收入比重将超过50%。

    国内设计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有利于国产厂商消化吸收新技术,而且成为了自主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可以说,从中国制造成功转到中国设计,从低利润、低附加值迈向高利润、高附加值,是中国自主创新走向世界的坚实基础,改变目前“引进—仿制—批量生产—再引进—再仿制—再批量生产”循环和恶性价格战的现状,形成自己真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竞争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