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屏幕等离子电视防线失守

(2006-11-13 18:18:47)
赛迪顾问消费电子咨询事业部分析师  杨松强
 
事件:

     信产部最新数据显示,2006年1-8月份,中国液晶电视总产量为475.5万台,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64.4%;而等离子电视产量仅为42.5万台,同比下跌8.2%。

     9月20日,由长虹、松下、日立、LG等8家企业联合成立的等离子专业委员会并没有挽回等离子的衰退势头。液晶电视在平板市场的销量比继续猛增,随着索尼、TCL、创维等众多品牌的大屏幕液晶产品上市,即使在42英寸以上的大屏幕平板市场,液晶电视的销售数量也已经超过等离子成为新霸主。
 
赛迪顾问观点:

     从赛迪顾问监测的历史数据上看,2003年,液晶和等离子电视在平板市场上平分秋色。2004年和2005年,液晶电视以超过200%的增长速度将等离子电视远远的落在后面。2006年上半年,等离子电视的销量虽然也一直在增长,但市场份额已经不足两成。勿庸置疑,等离子在与液晶的博弈中逐步的失去了位置,液晶电视引领未来平板市场似乎已成定局。

     以往业内的观点认为,等离子在42英寸以上大屏幕上比液晶更具优势。因为液晶电视如果做大到42英寸以上,限于发光原理的制约(等离子是自发光,而液晶是借助背光源来发光),在显示动态图像以及视角上都存在一定的缺点。而实际上,液晶和等离子显示技术上的差别一直都不是制约两者发展的主要因素。特别是随着液晶技术的进步,两者在重要的指标上已经不分伯仲,只是在细节上存在差别。业内得出42英寸分水岭的说法主要的原因在于当时大尺寸液晶面板的稀缺,然而在液晶7代线量产之后(7代线的经济切割尺寸是42英寸),液晶面板的供应得到了充分的保证,于是等离子电视在大尺寸面板上的优势也就不复存在。于是又有人提出,等离子应该重点发展50英寸以上的产品。然而,这难道就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吗?液晶面板厂商传来消息,今年底夏普的8代线,2007年夏普的第二条8代线,三星的8代线,2009年三星的9代线都将投产。届时,等离子又将何往呢?

     笔者认为,造成今天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应用范围,液晶广泛应用于PC和TV等各种显示产品中,而等离子主要应用在大屏幕电视上,二者的需求差别很大。二是技术垄断,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的众多面板厂商都握有液晶的核心技术,并且,大陆也有3家液晶厂商。因此液晶面板生产的争夺已经不是技术的争夺,而是资本的较量。反观等离子,其核心技术只被少数几家公司所掌握,面板厂商只有9家,并且在这少数几家公司中,三星和LG在技术上与松下和日立等日本公司相差很大,其发展的重心主要放在液晶上。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正是这种技术上的高度垄断,致使制造商必须支付高昂的运输成本和材料成本,从而削弱了等离子电视在制造环节的成本优势,也就降低了等离子电视的市场竞争力。

     实际上,通过合作和转让等离子技术,可能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简单快捷的方式。或许,8月份长虹和彩虹共同投资的等离子面板制造厂的动工,就是等离子电视转入进攻的一个号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