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IP机顶盒产业发展不容乐观

(2006-09-01 09:34:12)
赛迪顾问消费电子咨询事业部分析师  曹卫云
 
    随着IPTV产业的兴起与发展,中国企业纷纷投资IP机顶盒。在中国市场提供IP机顶盒的企业大约有20多家,提供处理芯片、软件与解决方案的企业也有20多家,中国IP机顶盒产业链初步形成。然而,IP机顶盒的产业规模却与旺盛的产业投资形成鲜明反差。虽然IP机顶盒产业增长还算迅速,2005年中国IP机顶盒的出货量有45.8万台,2006年上半年的出货量达到72.8万台。但其总体规模远远低于很多企业的预期,因而纷纷停止生产IP机顶盒。IP机顶盒产业发展不容乐观。
 
  发展处于初级阶段
 
  IP机顶盒产业发展从属于IPTV产业的发展,IPTV产业的发展直接决定着IP机顶盒产业化与市场化的进程与成绩。中国IPTV产业还处于主要开展系统测试、模式试点与商业试运行这一起步阶段,完整统一的IPTV产业环境与市场环境还远未形成。另外,IPTV产业发展还面临着标准与技术、网络与设备、内容与知识产权、市场准入政策与业务监管、商业合作与赢利模式等各种问题与挑战,中国IPTV产业尚处于需要不断探索的初级阶段。IP机顶盒产业作为IPTV产业的重要一环,其发展受到IPTV产业的直接制约,也处于初级阶段。

   具体而言,IP机顶盒产业主要面临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政策对IP机顶盒产业发展的制约远远超过了技术。IPTV的牌照制度与市场准入制度到目前还没有明确;IP机顶盒相关的技术标准与行业规范也远未完善与统一。
 
    其次,IPTV产业没能为IP机顶盒提供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网络带宽无法承载新兴业务;内容与应用既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也没能形成良好的消费体验;企业合作模式和业务模式不清晰;机顶盒的成本归属不明确;与有线电视和数字电视形成了较强的竞争态势等等。
 
    最后,IPTV业务与IP机顶盒消费需求严重不足。IP机顶盒能不能实现普及,关键是要IPTV业务提供的内容与应用能不能产生足够的吸引力。

  目前消费者对IPTV的偏好与业界的追捧形成巨大反差,这是由于目前IPTV所提供的音视频体验不足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其通达性与互联网相比也没有什么优势。
 
  需要推行独立的产业政策
 
  基于以上分析,赛迪顾问认为,中国IP机顶盒产业要实现突围具备三个条件。

  首先,需要有相对有利的政策条件。

  IPTV产业需要建立和完善市场准入与产业竞争相关制度;需要协调IPTV各环节的技术标准与技术规范,使IP机顶盒摆脱因网络环境千差万别而无所适从的不利局面;需要大力推进机卡分离,摆脱因功能要求过于差异化而无从下手的不利处境。

  摆脱网络与功能对机顶盒过于复杂过于差异化的要求可以使机顶盒产业走上相对独立的发展道路,有利于产品性能的提升和消费体验的提高。

  其次,需要形成通力合作的产业环境。

  IP机顶盒产品成本的下降与产品性能的提升离不开IPTV产业链各环节的通力合作。当然这种通力合作需要两个重要的前提:利益关系的理顺与技术标准的统一。利益关系的理顺,也就是包括企业合作模式与业务运营模式在内的IPTV商业模式的确立与成熟,将使IPTV产业摆脱各方互相掣肘的尴尬局面。

  统一接口标准、编解码标准等又可以使产业链各环节能够在统一的平台上扬长避短,有效合作,能够通过不断地扩大规模与强化兼容降低成本提高性能。

  最后,需要有良性扩张的IPTV业务需求。

  消费者对IP机顶盒的需求取决于对IPTV业务的需求。目前业界对IPTV业务寄予了过高的期望,希望IPTV能够成为一种无所不包的娱乐、通讯与资讯平台。就目前情况而言,笔者认为既不现实也无必要。IPTV的优势在于可以按需提供内容与服务以及便捷地实现互联互通。其中,无所不在的通达性比无所不包的内容与应用更为关键。短信比视频点播更受欢迎、更具有赢利能力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另外,对内容和服务而言,质量要比数量更重要。因此,要想形成强劲的IPTV业务需求,IPTV业务广泛的通达性和良好的消费体验至关重要。对IP机顶盒而言,其对互联互通功能和音视频再现功能的有力支撑是产品成功的关键。

  中国IP机顶盒产业发展速度与规模低于业界的投资预期,这主要是受到了产业政策、产业环境与消费需求的制约。IP机顶盒产业突围的关键条件是推行有利于IP机顶盒产业独立发展的产业政策,产业链各环节通力合作以及通过良好的互联互通与消费体验刺激需求。很不幸,当我们对比IP机顶盒产业发展的现实时,我们很快发现该产业的发展还是一段漫漫长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