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电子支付新文化运动方兴未艾

(2006-08-03 09:40:03)
赛迪顾问互联网与电子商务咨询中心 迟聪冰
 
    2005年年底,全球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比2004年增长了44.9%,达到41000亿美元,电子商务交易的高速增长连同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形成了全球电子支付新的商业机会。经历了银行后端处理自动化与前端交互方式的创新,全球电子支付正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005年全球电子支付年交易额达到2100亿美元,未来五年,这个数据将翻1倍,复合增长率将是各地区GDP增长率的4倍。
 
美国:电子支付稳步发展
 
    1995年,美国安全第一网上银行(SFNB)开创了全球银行在线金融交易的先河。2004年,在美国电子商务交易中,电子支付交易总额为2800亿美元。2005年,美国网上支付市场规模达到125亿美元,其中创新支付服务是电子支付产业增长最快的领域,电子支票的市场份额也从2003年的6%增长为2005年的9%。
 
    美国电子支付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其个人金融信用体系的完善。而在法律层面,美国并没有专门针对电子货币的法律,储值卡、智能卡、电子钱包这类产品被看做债务而非储蓄,所以,美国允许非银行机构发行这类支付工具。美国非银行机构的第三方支付组织发达,也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电子商务的发展构成美国电子支付增长的另一动力, 2005年美国零售业在线收入达到1572亿美元,比2004年的1450亿美元增长了8.4%,在全美零售额中超过了2%的比例。网上购物额增长反映了消费者对便捷性的需求,而PAYPAL等企业提供的快捷、方便、安全的收费工具更成为推动电子支付应用的主流力量。美国的支付市场收入将按每年8%的增长率增长,预计于2008年达到4110亿美元。
 
日韩:创新和消费者培育是关键
 
    在电子支付领域,日韩企业以其在移动终端的业务创新著称。
 
    韩国是第一个采用把信用卡与手机结合在一起的大规模移动电话支付系统的国家,并建立了基于“金融信息红外线”(IrFM)标准,由于手机中安装了保存支付信息的芯片,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的菜单输入信用卡信息,又由于芯片可以存储多个卡号,用户在支付时可以选择使用哪张卡。2001年,运营商SK推出了MONETA的移动支付业务品牌。安装手机智能卡到手机上,用户可以实现用手机结算,在ATM机上取款,还可以通过手机支付地铁费、停车费等。2004年8月,SK将其移动支付业务整合成新的品牌“M-BANK”。用户在手机中内置智能芯片,其结算信息可以实现密码化,用户可以在很高的安全环境下办理各种金融服务。
 
    在日本,NTT DoCoMo等移动运营商均把移动支付作为重点业务予以积极推进。NTT DoCoMo与电子产品巨头SONY共同推行了“i-mode Felica”移动钱包方案,目前移动钱包应用面向6大领域,包括购物、交通支付、票务、公司卡、身份识别和在线金融。日本最大的航空公司日航也开始提供移动票务服务。顾客不仅可以通过手机或互联网购买客票,还能通过读卡器识别手机上的代码,完成检票并获得登机牌,日航还在机场各处安装读卡器,用户可以使用手机或卡在机场商店中消费航程积分。在使用FeliCa手机的用户中,60%的用户每周至少会使用一次支付功能,随着运营商在手机卡中整合更完整的信用卡支付功能,用户的使用频率和金额都在不断增长。
 
欧洲:跨国界的在线支付畅通无阻
 
    欧洲四家移动运营商:法国的Orange、西班牙的Telefonica、德国的 T-Mobile和英国的沃达丰为了联合推动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建立了移动支付服务协会,旨在促进各国运营商移动支付业务互操作。作为协会成员的各国运营商均可采用这一系统,通过手机提供一种开放的、不同品牌间互操作的界面,向它们的用户提供统一品牌、统一使用界面的跨国界移动支付业务。
 
    在业务层面,各大运营商极力推广基于 3G的商用业务创新。在一些国家,凡加入运营商建立的移动支付系统并设立了移动账户的用户,可以在指定的商店用手机购物。
 
    在技术上,欧洲国家一直致力于电子支付业务的安全和认证研究。瑞典多家银行与移动运营商正在共同推进一项手机电子身份识别(e-ID)通用标准,该标准将用于安全电子身份识别以及多种服务的签名授权。通过手机SIM卡建立国际化电子身份识别标准,并且由银行或者其他经授权的机构发行标示,个人据此电子标识进行安全识别。此次行动是银行与移动运营商首次共同推进基于手机的电子身份识别标准,是对电子支付安全认证研究的进一步延伸。
 
中国:电子支付新文化运动热潮涌现
 
    2000年,招商银行首家推出一卡通网上支付功能,在中国导入电子支付的概念和实践。随后,众多银行也相继推出了网上银行服务,但是,银行的网银一般只对大客户服务,即便如此,他们的售后服务也不能够完全满足市场的需要。所以,一些电子支付公司相继进入电子支付市场,共同掀起了一场电子支付的的“新文化运动”。
 
市场:电子商务推动电子支付 迅速发展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以及消费者行为的日益形成,我国的电子支付得以迅速发展。2005年,包含网上支付、电话支付和移动支付在内的中国电子支付交易规模达到了164.10亿元,比2004年增长113.5%。预计2006年市场规模将达到334.05亿元,比2005年增长103.6%。
 
    我国商家规模约2000万户,目前不足40万户商家可通过中国银联受卡。期望到2008年,年营业额在100万元以上的商家中有60%可以受卡。目前大中城市银行卡消费占零售消费总额不足3%,2008年期望达到30%。到2010年,预计中国电子支付交易额可以达到2087.48亿元。
 
    在电子支付的实现过程中,第三方支付可以有效地保障货物质量、交易诚信、退换要求等环节,在整个交易过程中,都可以对交易双方进行约束和监督。随着电子商务在国内的快速发展,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的交易规模增长也极其迅速,根据赛迪顾问的分析,2005年,中国第三方支付平台交易规模达到79亿元,比2004年增长79.9%。预计到2006年,中国第三方支付平台交易规模将达到120.5亿元,实现52.5%的增长。
 
产业链:合作仍需加强
 
    银行和第三方支付企业都意识到话语权与利益分割的紧密联系,于是,在这场“支付新文化运动”刚开始不久,话语权的争夺就构建了移动支付产业自身发展的樊篱。
 
    银行与第三方支付公司的竞合关系有些似曾相识,与一切来自于产业链的上下游的竞合一样,第三方支付公司和一些支付企业表现出来的竞争力,让商业银行感到不安。所以更多的商业银行在产业链上延伸自身业务,全面介入电子支付业务,这一举动对第三方支付公司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在政策层面,《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出台将设置第三方支付公司进入和生存的牌照,很多第三方支付公司将面临生存危机。产业链上下游的竞争导致了产业的内耗,而这种内耗的代价除了限制了第三方移动支付发展的脚步,更减缓了电子支付的发展速度,而支付新文化运动在事实上期待产业链的合作共赢。
 
业务:创新每天都在发生
 
    在对用户需求的全面把握基础上,来自于服务商、银行和运营商的共同努力形成的群策群力,创造了中国电子支付业务的不断创新。
 
    中国移动与移动纳维公司联合推出了二维码技术。尽管面临统一二维码标准和建立合理商业模式和识读布局,手机二维码使得移动支付的安全隐患得到解决,其带来的电子防伪革命已经得到用户认可和接受。
 
    2005年,YeePay易宝推出其创新的电话支付业务,YeePay 易宝电话支付是国内首例真正实现了脱离互联网限制的电子支付方式。电话支付将互联网、手机、固定电话整合在一个平台上,把每一部普通电话都变成了虚拟的 POS 机消费终端,真正实现了脱离互联网限制的电子支付。对世界上现金流通量最大,信用体系尚不健全的中国来说,电话支付无疑是一种适合国情的支付方式。
 
    中国银联和中国电信联手推出了智能刷卡电话,将普通电话机升级成为集语音、信息及金融服务于一体的新型综合信息终端。它成本低廉,真正实现了“让有电话覆盖的地方就可以随时刷卡支付”,有力的推动了电子支付业务的普及。
 
结语
 
    如同互联网汹涌而来的革命和普及,尽管这场“支付新文化运动”面临着发展的阻力,技术变革和创新却从未停止,因为无论是银行、第三方支付公司、运营商还是消费者都深切的意识到:电子支付的应用和普及,同样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相关文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