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法的真率和“痞子气”

(2016-12-27 06:30:20)
书法的真率和“痞子气”
《泰州广电报周刊》2016.12.23

书法的真率和“痞子气”

陈仲明

 

收到家乡泰兴作家何雨生寄来的小说集《木头伸腰》,此书系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壹丛书之一,里面收录了他的一部中篇小说和二十多部短篇小说。

与作家何雨生素未谋面,通过网络和博客读了他不少小说,时时偶感跟帖而成为未曾谋面的文友。

  何雨生已过不惑之年,家住泰兴市黄桥镇,1995年开始文学创作,十多年来,在《雨花》、《青春》、《飞天》、《北方文学》等100余家省市级报刊发表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400多篇50余万字。

  省城南京的气温降到零下,早早钻进被窝读《木头伸腰》。随着作家似乎不经意地叙述,时而潸然,时而会心一笑。很喜欢作者的那种笔调:戏谑、调侃、冷幽默。他那种黑色的冷幽默,有不少是在充斥着乡间痞子气的不经意地叙述中展开。

  我从小生活在市井,15岁到乡下插队种田饱受饥寒之苦,又去学手艺谋稻粱,深知市井乡村的手艺人诸等艰辛生存的现实。酸甜苦辣的滋味就在那种浓郁的痞子气的语境和社会真实中一一演绎而体味,真实的社会场景展示着作家的观察和叙述的深刻。

  我的博文《再教育”时期的乡间民风》,就是一个从城里插队乡村的知青,感知到的另一种生活真实。深居大学围城之内的人是无法体验作者笔下那种真实且冷峻的生活场景的。中年之后,我辗转至中文系教书,与人往来无几,和一位退休的搞现代文学研究的先生闲聊。一次,谈兴颇浓,他无意中抛出一句:你身上有痞子气。我当时大惑不解,在中国,痞子气,用现在时髦话,是负能量。我觉得我自己待人挺真诚善良的,且时时检省自己:我的痞子气在哪里?!
  
后来渐渐明白,在一个不正常的社会,往往正常人却成了不正常的人,说了“皇帝没穿新衣”的孩子属于偏执之人。这是不争的事实。

我沉默居多,一旦开口说话,往往是真率而不加掩饰的,而围城里的人,大多是把真话摆在心里,嘴上颇文雅,而心计却是多端。脸上笑眯眯,但眼珠儿却是滴溜溜的转。为啥转呢,心计叵测呗!何谓心计?勾心斗角之心尔虞我诈之心啊!眼珠滴溜溜转,是在心里不断过滤调整自己将要说出的话语——这是变色龙的常态。讲究厚黑学的江湖,擅于将真实想法藏于心的人,内心则充满了阴谋和诡计,而脸上则始终洋溢着笑容,这笑容是虚伪的表情记号。西方刑侦学有一种研究,研究嫌疑人的五官表情和眼神,作为判断其内心的方法,往往很见效的。到了知天命之年,我观察不少有心计的人的表情,发现他们的眼神和真率的人截然不一样——屡察屡准。  

那位教授所言的痞子气,则是性情中人喜怒哀乐无所隐藏的真率而已,被中文系研究文学的教授说成痞子气,既是对于一种实质的语词变换,也是国民的一大特色和悲哀。

书法评论中常有“真率”之评,但中国的书法,往往是一部权贵书法史。书法所表达的性情和境界,有着说不清道不白的模糊系数和玄妙色彩,近几十年,人们开始关注民间碑石造像和摩崖刻石等。这些碑石,是过去官方书法正史中较少言及的作品,说白了就是书法野史。其所表现的粗犷浑雄,甚或荒率稚拙到极致,这些气息往往成了那些所谓正宗书学者攻讦的“痞子气”。其实,这些造像碑石,都和书者和工匠的真率性情而相连。

天下第三行书的苏东坡《黄州寒食帖》,是在不经意之间的笔画游走中表现作者真率性情的。细细读来,用所谓的正宗话语来讲,这不就是被贬斥而流放的苏先生发牢骚的涂抹墨痕吗?你看,在“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中,过着“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凄苦日子。苏先生苍凉惆怅、无可奈何的心情,在纸上无所顾忌的随意涂抹,在坚利凝重、跌宕多变中,显示出不凡气势。

苏东坡多数书法成扁阔之态,传被黄山谷说成带有贬义的“石压蛤蟆”,这是东坡先生书法的不足,而此《黄州寒食帖》,用真率之气成就了无懈可击的不朽的天下第三行书。

“痞”,是蔑视那些桎梏心灵的陈规陋俗,是无所顾忌真率性情的心灵倾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