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泰州广电报》:书山墨海独行人

(2015-01-02 17:39:29)
标签:

情感

分类: 记事
《泰州广电报》:书山墨海独行人

书山墨海独行人
苏南

    记  者:陈老师,你是书法家,书法对你意味着什么?

    陈仲明:书法对我意味着什么?意味两个字有点重。说实在一点,书法于我是生活习性,说虚夸一些也是精神寄托。就像日子总得过,有乐趣也有艰难,几十年来已经离不开了,书法只是我爱好的一种,其实我最喜欢的还是读书,躲进书斋,远离尘嚣,至精彩处,会击节叫好。字里行间闪光的亮点和深邃,往往会使我心底陡起波澜。你看我坐在这里的样子比较沉静,其实我是比较感性的,会潸然,会激愤,会意绵,会无奈,这与我性格的养成有关。所以好书便如我案头清供、心灵之友。什么是好书,那就见仁见智了。

    记  者:说到好书,问一个题外话,你现阶段看哪些方面的书籍,读什么人的文章?

    陈仲明:简言之,无书不读。以往专业学术类的居多,现在看文史哲与思想类的居多。尤其是一些中青年学者的著作与文章,能看出他们生命中的锐气、思考的深层与持守着的独立精神,这就是好书。我也在网络上悠游天下,身居陋室竟也“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记  者:常常说“字如其人”,你的字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从你的字能够了解你这个人吗?真实的你可以在字上有所显现吗?

    陈仲明:所谓的“字如其人”,往往是说人的道德、品性。比如将赵孟頫的字说成是媚俗,将蔡京从“宋四家”中抹去,这里有言者的个人喜好和社会的价值取向。字可以是一个人心灵轨迹的折射,气格和气势在字里都可以体现。从我的字来看我的人,相对是可以寻找一些轨迹的,书格,应该是和人的性格和品格相对有所联系的,我求索的是深沉凝重气势浩阔。我们这样聊天,心理上不设置防线,相互信任,说些坦率的话题,你才可以深刻了解我这个人。

    记  者:听说你的生活经历有些曲折,你的艺术之旅也不同一般,说你在书法界特立独行,属于有点怪的那种人,好听话叫“不为稻粱谋”,你以为呢?

    陈仲明:我就是一个平常人,少时是一个失怙的悲苦孩子,15岁插队,后来拉过板车做过石匠种过田,外表温和而内心坚韧倔强。那悲怆的石匠号子震撼心灵,后来挑河,我依然唱石匠号子,这些经历对我笔墨涂抹以及书风的形成有很重要的影响。至于特立独行,抬着石料过独木桥,能改变行径吗?陈寅恪所云“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我恪守的精神品格。

    记  者:学书法是一件比较乏味的事,临帖要不厌其烦,遵古人之道,少有创造亦不可率性。当然也可以说是苦中作乐,体验其中的味道。不知你学书法是一种怎样的状态,有没有自己的方法?

    陈仲明:你这么说让我想到了陶渊明,陶翁闲静少言,好读书却不求甚解,这其实是博览的另一解说,“不求甚解”使他成一代大家。毫不避讳地说,我至今没有将某一本字帖从头临到尾,凭兴趣率性而为。对碑帖,有着自己的喜好和判断。其中好看的我就临写,觉得不好看的就跳过去,临帖就是磨练自己犀利的辨析之眼,遍览群帖,视界也就宽了。

    记  者:书法写到一定的时候,会有自己的个性,形成独特的风格。那么你对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有何考虑,又是如何去做的?

    陈仲明:我已形成一种风格雏形。要想形成鲜明奇崛的个人风格,还有漫长的求索之路要走,这是修为。近二十年岁月躲进“小楼”,不参加展览,这利于自己风格的形成。郑板桥的“野狐禅”,是求索自我风格的一种路径,所谓“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就是这个道理。要脱俗求真,敢为潮流先。再者,书法风格的形成并非单一,往往多面重叠。比如苏东坡,你说他豪放,可他的《江城子》也相当婉约。因此,一个人的书法风格也应根据内容形式,决定具体的多元走向。我写大字碑石,意在气势博大,我写草书条幅,意在跌宕清远。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无论怎么变,个人气息在字里行间总会有所体现。

    记  者:我曾在滁州琅琊山看到你“大道无边”的大型石刻,南京鼓楼、夫子庙等地以及许多名胜景点都有你的题字或碑石,这是一种书法文化,对此你有何解?

    陈仲明:我二十年来几乎不参加展览,不炒作。这在时兴炒作的当下,无疑是个怪人。有幸题书名胜之地的碑石匾额,说明世间自有识者在。碑石与匾额,就是一种久远的展览,可谓天地大展厅。春雨润物细无声,游客在心旷神怡的游走中感受到书法艺术的魅力。书法写小字易,写大字难,大字需要的是气格和气势,非通常人所能做到。就老一辈书家言,启功的字一放大则瘦骨纤弱,而沙孟海的字放大便如摩崖石刻,一派雄浑。我的大字有几处是代表作,琅琊山镌刻的“大道无边”阔达8米,与欧文苏字的《醉翁亭记》石碑毗邻,可见书法传统薪火相传。还有江苏的国家古银杏森林公园碑石群“银杏古风”,每字高达两米之多。意在求索深沉凝重、浩阔雄浑,将历史的悠远与文化的记忆倾注笔端。结果是否如己所愿,这就得留待世人检测和后人评说。满招损,谦受益。真知灼见即便刺耳也多多益善。

    记  者:你说想听到刺耳的声音,这是指艺术批评吧?但是现在的书法界犹如戏台,你方唱罢我登场,大红大紫的,人人都是大名头,处处都是赞美声,听不见批评的声音。

陈仲明: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大名头、走红未必就是真正的书法家。人为的炒作,利益与权力的勾连等等,孙过庭《书谱》“凭附增价,身谢道衰”,说的就是如此者流。能做到“赢得生前身后名”,品格带来的是孤独和痛苦,辛弃疾在世感叹“可怜白发生”,即是一例。大浪淘沙,岁月无情,交给历史来评价才是公正的。书法批评必须跳出所谓的书法圈,用更为广阔的视野辨析书法界。

    记  者:我看到你现在作品用的钤首印是“心顺”两个字,这是对自己的告诫还是无奈?

    陈仲明:司马迁曾言:“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有心做这一种“士”的人,必然走上孤寂落寞的路。有句话是“性格决定命运”,少时苦难,决定了我的禀赋和性格,我将来可以写一本《人物琐忆》,记载真实的人和事。至于用“心顺”之印, 这种顺,和常人理解的顺是迥然的。经历过世事沧桑和世态炎凉,思想悟彻得更为深刻,有豁达而阔朗之意。做人要正,境界要高,心灵要静,读书要多,视野要宽,眼光要毒,下笔要狠,是我悟彻的要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