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仲明:一个时代的造影

标签:
文化 |
分类: 记事 |
镇江《城视》2014年3月
陈仲明,一个时代的造影
文 李盼
人生就像一场梦。
这是陈仲明跟我们聊天时的第一句话。他说这话的时候刚好看到书柜上一张他年轻时的照片,照片里的他温润却傲气,是俊逸的文人样子。年轻时的他内向而寡语,从他的眼睛里可以看出忧郁的因子在。表面看来,他是一个温和而与世无争埋头读书的青年,可多年后同学告诉他:你给人的感觉不是谦和,而是孤倔中有着傲气的人。他惊奇:我是这样的人吗?
陈仲明说起这些往事,轻轻淡淡。这种误会在我们看来是很美好的事,像是无意中酿了一坛酒,自己都忘了,多年后启开,浓香满鼻。
他是很典型的一代人,你很难说清楚一代人具体指什么,但在你看到他的时候能很明显的将他区分出来,你知道他就是那代人。陈仲明经历了这个社会的动荡阶段,下乡,为生存而挣扎,读书,教书,艺术和其它。他身上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陈仲明的人生轨迹,有着很大的偶然之遇。少年时期的他只是一个朦胧而没有奋进之心的孩子。“文革”时期,百无聊赖,自己捣腾着拉二胡,那一年春节前夕,他插队的乡村的文娱宣传队正在排练节目,乡间的二胡手在操练胡琴,陈仲明逞能地说:你这二胡拉的是什么啊。于是他接过胡琴就娴熟地演奏起来。这一幕被偶然路过的小学老师看到,第二年南京师院音乐系恢复招生,这位老师便举荐了他。陈仲明没有受过专业的声乐训练,这恰恰成为他考上音乐系的契机。摒弃各种声乐技巧,他完全凭着自己先天的嗓音资质和音乐感悟,为自己争取到了这个机会。
他是吃过苦的人。3岁失怙,14岁就每天肩扛一袋50斤重的面粉穿城而过,拉过板车,做过石匠,当过农民,推过粪车。接近不惑之年,又到阎王爷那儿报过到,这些艰苦的历程,在陈仲明的性格里都有着不少潜意识的影子在,这些塑造了他的历程,也影响了他的命运。
如果后来没有投入对书法的虔诚求索,一直做个音乐老师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但命运的转折点再次出现,在音乐教学生涯中,陈仲明开始练字,后来便走上了书法之路。他每一次选择都不是刻意的,音乐不是,书法也不是,但这种随性的爱好却改变了他的人生历程。如今他的书法作品出现在各地风景名胜和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的碑石和匾额之上,像是一种无心插柳的印证。
陈仲明说,在现实社会中,要保持文人风骨而特立独行,要书臻高远而艰难跋涉,孤独势必与己如影随形。陈寅恪先生为王国维先生撰写的碑文中所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他作为一个文人恪守的精神品格。在如今相对宽泛的艺术创作环境中,独立与自由恰恰难得,在炒作、权利和利益的环环相扣下,有人博得名利,有人失却了初衷,一切来的快去的也快。陈仲明心里遵着“得之则喜,失之无忧”八个字,静然读书洞然观世,做起了慢生活的代言人。
孤独的时候才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位,而人的孤独,是生命中一种重要的体验。人在孤独的时候,才能与自己的灵魂相遇。从心理学的观点看来,人的独处,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
最近,他写了不少忆旧文章,这些对人生轨迹的梳理,是对社会,对命运,对个人的思考和灵魂的悟彻。音乐之于他,书法之于他,都不过是雅趣,而读书才是他的真正归宿。书,是知识,是思想,是境界。
人生如梦,这是孤独者的幸运。
个人简介
陈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