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家乡高港的书法朋友交流

标签:
文化 |
分类: 随笔 |
到南京鼓楼医院看病,与医学专家留美博士江春平主任相识。
聊天之际,知道江主任毕业于口岸中学,我年轻时亦有在口岸中学短暂教书的一段经历,今日的病人和医生,因当年口岸中学之缘而相见恨晚。
江主任热心牵线,由高港区老年书画协会邀请我开一书法讲座。我自己的意识中,和老家的书法朋友相聚,并非讲座,而是一个离开口岸中学40年的家乡人,和家乡的书法之友坦诚交流,回顾自己学习书法的历程和略微悟彻的书法之理书法之情而已。
到达高港的那一天(2月14日),与戚正欣先生、徐勤生先生、魏清荣先生,还有高港区委书记王建先生相晤而叙,王建书记简要介绍了高港区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成就及展望。
以前在泰州望海楼论坛和《泰州晚报》、《泰州日报》读过不少戚正欣先生的忆旧随笔,时有跟帖而叙。以前是见其文,如今是见其人。和戚先生交谈,方知戚先生原先任职于扬州农学院,为了照顾年老的母亲,不惜放弃优厚的工作条件,回到家乡工作而对年老的母亲以尽孝子之道。
与徐勤生先生则是分别四十年后的再相会。
1974年我从南京师院音乐系毕业后的第一站是在口岸中学教授音乐,徐勤生先生当年在口中教授体育。我和他都是年轻的副科老师,是学校教书的年轻同事。同在一个办公室,同和初中的孩子打交道。而口岸中学一别数十年,两人走的则是截然不同的人生之路。
我几十年来居于书斋而作稻粱谋,而徐勤生先生则扎根于基层工作数十年,后来担任高港广电分局局长,2012年发挥余热又从调研员的位置上,到徐庄村担任支部书记,誓为群众谋福祉,力作百姓贴心人。我有过当年在农村插队的艰辛历程,深知农村基层工作的辛苦和责任,如今,我这个书斋里的读书人,更是由衷敬佩勤生先生这种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和众多书友交流之前,有幸一睹徐勤生先生摊在地上的长幅横批《岳阳楼记》,尽显一派颜体风骨和神采。端庄雄浑、宽博雍容、气势开张而见数十年深厚之功力和神韵。
我老家在县城泰兴镇鼓楼街南,我家北边第三家是民国时期就开业经营的徐氏笔庄,席间,不期与徐氏笔庄的女婿万其宪先生相晤,这也是数十年不见而今日重逢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