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山里觅诗文
滁州学院
杨雅强
2010年5月5日《金陵晚报》D叠06版雨花石《都市圈副刊》

并不出众的山水,因为文学传播而名世,甚至盖过景色绝佳处,比如日月潭,比如琅琊山。
滁州的琅琊山,蜿蜒曲折的山林之路,很幽静,无意看到著名画家范曾题写的“意不在酒”,文学的心路旅行就开始了,我是“意不在山”。
斑驳黝光的青石板,通向醉翁亭,檐角高高翘起,犹如燕尾,但却被围墙圈起,有亭翼然临于泉上也?这多少有点失望。一旁的醉翁亭记碑刻,正是源自苏轼的手书。欧文苏字,算是唐宋的美学高峰。
山道渐渐向上,难免气喘,前面的路突然做了九十度的大转折,走上前去,竟在坡顶路的尽头看到山门,上书“蔚然深秀”,没几步路,深秀湖就在眼前,没有山水,诗文书画也无处滋养。
远远望见琅琊古寺高坐在山腰上,山门洞开,气势威严。一口气拾阶穿过,眼前豁然,依山而建的寺院,层层叠叠,视觉的迅速变化,让人的心也宁静起来。
一坞古木森森、状若扶椅的丘壑之中,八米山石的“大道无边”碑石被三面的山相围而护,就有磅礴气势的四字由著名书法家陈仲明教授手书,年复一年,也融入在这山林间。书法作品的气势和味道,往往需要山水衬托,就好像站在摩崖石刻下欣赏,和在喧嚣的闹市中观赏其拓片,意味迥然。山林的气息和书法的悠远,使人驻足而咏叹。
移步仰望,又是陈先生题写的“天王殿”,还有陈先生书写的大雄宝殿内的巨幅长联,深沉凝重的书法,当是书家性情与心迹的真实体现。
之前在仙林大学城看到陈仲明教授手书“厚德载物”四字高耸在青山脚下,联想到现在诗文书画传统在大学师生中的迷失,不免为山水担忧起来,一千年后,子孙如何理解我们这一代的心路?当代书家镌刻在山林的书迹,抑或是文化传承的脚步和些许的慰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