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观与乐观 教育与饭碗
陈仲明
对书法专业的理性思索,我基本持悲观态度。
我离开书法专业系科至今已经有12年岁月,不参加中国书协的任何活动至今也有12年岁月。严格而言,我属于书法教育的圈外人,我在中文系虽然是教习书法,实际上是寻求一个躲进小楼的读书环境和时间,我所教习的课程,充其量只是简单的书法启蒙,就是让中文系的孩子字写得好些,速度快些.如此而已。根据每学期开始的表格调查,有90%的中文系的孩子从未抓过毛笔,抓过毛笔的孩子已经忘记自己当初临帖是何家之帖了。何况如今是电脑时代,资料,信息,速度等等的优势,加上就业形势的逼迫,大学生很难有那种心情和时间去从容练字了。我估计,毛笔书法以后在文化中会渐渐消失,倒退一步,即使不会消失,日暮西山的大衰退是势所必然的事情。没有政府在教育课程设制上的强化和规定,书法消失的潮流谁也难以阻挡,时代的大势所趋。
作为局外人,看看书法专业学生的命运,为找工作,那都是备受煎熬的头疼之事。我在美术系主持专业期间的毕业生,基本上都在一些学校或文化部门从事专业,但那是早期的事情,学生就业赶的早,沾了“早”的幸运。后来我离开期间的情况就不容乐观了。
我在中文系教习书法,对中文系孩子的就业没有直接的关系,或许可以解释为中国文化基本素养的熏陶而已。但据报纸而言,中文系的就业形势也呈低迷之势。如今的大学教育,往往是因人设课,而不是因社会需求设课。比如,那么多的课程,即使一个孩子成绩各科优异,但如果报社需要记者,而他的实际写作能力低微,那他的就业难题就是必然的了。犹如音乐系,如果不能进专门机构研究音乐,那你最起码乐器的演奏、声乐的演唱要拿手,歌厅、走穴,这些起码的生存技能你要会啊。
书法教育的所谓时髦和红火,其实就是中国人的“跟风病”,说得俗一点,犹如城市到处有人开饭店而已。开了饭店,得利者是饭店的老板。而书法专业的设置,得利者是那些任课者,学生报考,你老师的饭碗就有了,而学生毕业即失业,老师只管自己的饭碗里有没有米饭,学生的就业和他无关。
前几年据报纸报道,南京的饭店,今天有100家开店,明天有100家倒闭。可书法专业,因为占了国家体制的光,占了学生走投无路乱投医的迷蒙的光,似乎依然“风光”。但将来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