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感恩 |
分类: 记事 |
对1800万元善捐教育资金的至诚感恩
陈仲明
我和香港朱恩余先生的第一次相识,至今有十六、七年时光了。
恩余先生的父亲朱敬文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捐助资金,在南京师范大学设立“敬文奖学金”。
那一年,恩余先生来到有着“东方美丽校园”之称的南师大校园,在学校100号贵宾厅,主政的谈凤梁校长,将资金使用的情况详实汇报。给我留下极深印象的是:谈校长在汇报资金使用情形时,恩余先生的夫人谢玲玲女士,认真地在纸上逐一记录着学校资金的使用情况。
汇报结束以后,为了祝贺恩余先生的父亲——朱敬文先生的大寿,谈校长口撰16字短文,4字一句,由我书写6尺大中堂而真诚相赠。事隔十几年,我只记得其中有“泽被后代”一句,赞颂朱敬文先生捐助奖学金泽被后代的大善之事。
第二年(1992年)9月,恩余先生又来到南师大校园,这一次接待的除了谈凤梁校长,还有归鸿校长和王球副书记。这一次由中文系的几位教授吟咏诗词,由我书写。我记得是以长幅手卷的形式用草书书写,书写速度比较快捷,书写的时候,鸦雀无声。一卷长长的宣纸,“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书写完毕,恩余先生的夫人谢玲玲女士满脸惊讶地说:啊,书法可以这样写?谢女士的话使整个贵宾室原本静寂的气氛顿时轻松了起来。
十几年时光逝去,当年的谢玲玲女士、谈凤梁校长都已仙逝。当年青春的我,也是两鬓白发了。每念此,令人慨叹不已。
后来,学校扩建,成为南京仙林大学城第一家开山之校。朱敬文基金会慷慨解囊,善捐1800万元,兴建敬文图书馆。这是南京师大迄今为止受捐数目最大的一笔教育款项。如今图书馆开馆已经6年,朱敬文基金会的德泽惠及刻苦求学的莘莘学子。
今年一热心人建议,敬文图书馆馆务会讨论,校规划小组审核,在图书馆北侧,以有着郁郁葱葱的青山为依托,树立一块大型文化碑石,镌刻“厚德载物”四个大字,跋语云:朱敬文基金会善捐巨资,兴建图书馆,德泽绵远,永久感铭。“厚德载物”,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碑石高240cm,宽800cm,应该是大学城醒目的文化亮点。
我想,学校树此文化碑石,意在对香港朱敬文基金会的真诚答谢和教育感恩,意在教育莘莘学子感铭慈善家捐助巨资的善德之举。
注:文化碑石图片请看《大学城的文化碑石》(1)和(2)
前一篇:大学城的文化碑石(2)
后一篇:读书和买书<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