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方已经将此文从其博客上撤下,问题已经解决)
一个叫什么“唯我独尊,退思堂主”的东西,公然剽窃我的文章《慈母曾是伤心事》(见我的博客去年6月19日的文章,此文是拙著《中国人最易误解的文史常识》中的一篇,此书2007年1月出版。6月22日的《中国教育报》、6月18日的《新闻午报》都曾转载。网上流传较广)剽窃我文章的人数不胜数,我从来一笑置之,但今天我实在忍无可忍,故鸣鼓而攻之。
大家可以对比一下,这个退思堂主的剽窃行为恶劣到了何种程度!仅仅是剽窃也就算了,他居然洋洋得意,真的认为那文章就是他自己的原创!难道林子大了,真的什么鸟都有!
以下是我去年6月19日的博客原文:
“慈母”曾是伤心事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是唐诗中最为温馨的一首诗,在大华语圈中家喻户晓。这首诗中的“慈母”一词,估计也是汉语中误用率最高的一个词。
我们太习惯于说“慈母严父”了,以致于我们自然地就认为“慈母”就是“慈祥的母亲”。其实,“慈母”之“慈”与“慈祥”无关,“慈母”,本来是件伤心往事。
“慈母”最早现身于《仪礼》,不仅如此,《仪礼》同时还对成为“慈母”现身的条件作了诸多令人张口结舌的限定:“慈母者,何也?传曰:妾之无子者,妾子无母者,父命妾曰:女以为子。命子曰:女以为母。”由此可知,不是随便哪个女人都可以成为慈母,也不是哪个儿子随便都可以拥有慈母。
要想成为慈母,下列条件缺一不可:必须具有小妾身份;必须没有或者不会生育(至少是没有生育男孩);更为关键的是,丈夫必须还有另外的妾,且这个妾恰好一命呜呼并正好遗留下一个男孩。在这些条件都具备的时侯,还需要丈夫下达明确的指令:“宝贝,你把这个死了母亲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养起来吧!”知道了这些,我们在读到《仪礼"丧服》中“慈母如母”时,才不会感到过于突兀。
所以,“慈母”和“生母”的死亡有关,但和“慈祥”无关,“慈母”从来都是一段伤心往事。随着一夫一妻制的推行,今天“慈母”已丧失了产生的土壤。
以下是“退思堂主”的剽窃文章:
唐以前的“慈母”不能轻易叫
(http://blog.sina.com.cn/wwdz)
我们中国人习惯于叫自己的母亲为“慈母”,花白的头发和满是岁月沧桑的皱纹,或在窗前期盼着远方的儿女,或在小凳上缝着衣裳。这恐怕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一最为温馨的唐诗。但不管您是否愿意,“慈母”一词,想必是我们中国人误用千载的一个词了。
说起来,“慈母”的“慈”和“慈祥”无关。
“慈母”一词最早现身于《仪礼》,同时《仪礼》中对“慈母”的条件作了限定:
“慈母者,何也?传曰:妾之无子者,妾子无母者,父命妾曰:女以为子。命子曰:女以为母。”由此我们可以想见,不是随便哪个女人都可以成为“慈母”,也不是哪个儿子随便都可以拥有“慈母”。
要想成为“慈母”,下列条件缺一不可:
一、必须具有小妾身份;
二、必须没有或者不会生育(至少是没有生育男孩);
三、丈夫必须还有另外的妾,且这个妾恰好一命呜呼并正好遗留下一个男孩。
在前三个条件都具备的时侯,还需要丈夫明确的指令:“宝贝,你把这个死了母亲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养起来吧!”,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宝贝啊,我故去的前妻留下的孩子你抚养吧”。
所以,您了解了什么是“慈母”,也就对《仪礼·
丧服》中说的“慈母如母”,便不难理解了。
所以,从古代的说法,“慈母”不是自己的生母,而“慈母”的出现必与“生母”的死亡相联系,所以,“慈母”对于孩子来说,必是一段伤心往事。
这便是“慈母”一词的古代的说法,随着时间的推移,“慈母”,的词义的和内涵也在慢慢演变,至少在唐代,“慈母”一词就已经发生了变化,才有了李白的诗中就有“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的话题,显然,这里的“慈母”就不是《仪礼》中的“慈母”。
了解古代“慈母”一词的的来历,这至少可以让我们多了解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并不影响我们心中“慈母”的伟大形象。
让我们以孟郊的《游子吟》来颂扬我们的慈母吧。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以下是退思堂在其剽窃作品被首页推荐之后的丑态,请各位细看这个“退思堂”的嘴脸:
|
|
2007-06-26 10:01:41 |
|
|
|
|
|
2007-06-26 08:06:12 |
|
|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