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初年的講學
(2014-09-14 06:50:18)
标签:
佛学 |
近幾十年民間講學,以南懷瑾名氣最大、影響最廣,但評價兩歧。此處我倒不是要評價,而是想趁機介紹一下清末以來的民間講學傳統。底下要說的兩個例子,都是當年聲望影響比南先生還大的,可如今皆已湮沒不彰了。我久欲發潛德之幽光,著文專門評述;事冗不遑,所以暫且摘錄我《逍遙遊錄》中兩段筆記塞責,希望將來有人能循此繼續探討。
段正元
如南先生之類民間講學者,其實至多。名或顯或不顯,或顯於當時,而以非主流故,終就澌滅。若論當時聲望影響,則近世更甚於南老而在南老之前者,如段正元、江希張等,皆實大聲宏,披靡一世,而今皆無聞焉。言民國思想文學史學術史者舉不知其人,是可傷也。
段正元,原名德新,道號正元,四川威遠人。家世理學而並無繼承,初事農工,年十五,從龍元祖師受所謂先天大學,謂即儒家窮理盡性至命之學也。民國元年遂在成都辦人倫道德研究會,宣講四書。聲名鵲起後,轉赴北京。五年,成立北京道德社,以陸軍總長王士珍爲社長。總統黎元洪及徐世昌均親贈匾,而上海、杭州、武漢、徐州、保定、太原、張家口、天津、奉天等地俱立社矣。講學辦社皆不收費,由弟子樂捐,而政軍大僚多爲弟子,如何鍵、何應欽等等皆是也。
推重大學,謂非曾子作,亦非孔子作,乃古聖傳心之學,由老聃授予孔子,故原文載在禮經。原本僅五十八字,自“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至“此謂知之至也”一段,乃孔子繫辭;以下五章則為曾子傳文。大學之道開首三句,為先天成身之道,爲性功;次節說止、定、靜、安、慮、得六字法門,如一卦六爻,是後天了身之法,爲命功。
故明明德者,上一明字是明先天,後一明字是明後天。以此反對朱子,云其格致補傳說“格物”僅是格物理,豈能知天理哉?格者,格去不仁義、不廉恥之物,真性便即顯出也。
論《論語》,則曰孔子教人要學,究竟學何?蓋即叫人學而也。而字固可作爲轉詞,然本有其實義,有盡人合天、天人合一、性與天通之義,故古文而字有字形與天相近者。《說文》云:而須也。須與需通,《易》有水天需一卦,所以學而者,下學上達、直入性天也。依此,有朋自遠方來,即還我本來之謂,於是可得一性周流、圓通無礙、常樂我淨焉。
所解經,多如此。可廣異聞、供談助,而實乃近乎野談。當時風靡,原因或亦不在此等言說,蓋其教學別有竅妙也。
入門者,先學知止之法,使能定靜。自稱:“起初知止,乃教人拴住心猿意馬之下手法門。其止,定、靜、安,慮、得六字,內有百零八道口訣、三百六十陰陽。須依次第,就其實在景象,口傳心授”(見一九三六年《特別講演》),可見彼實雜揉道門功法。其止,止於人身中命蒂。謂孟子言“求其放心”即將心放於此也。命者,腎中真精。而心腎相隔,其中爲命之蒂,是性與天道交關處。以此修得性命雙修、天人合一云云。
川中本有劉沅所開“劉門”一類儒道雜揉之說,以儒家言,修道家法,段正元殆近於是。至其本領所在,則亦有不盡可抹煞者。
江希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