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明祭黃帝

(2012-04-07 11:16:38)
标签:

杂谈

  此次在成都辦俠文化節,不甚理想。由於地方政府配合情況不佳,以致會務頗顯混亂,會務流程雜蕪,人員安置備受訾議;臺灣戲曲學校師生八十餘人且不准上臺表演宋江陣,有點莫名其妙。幸而各門派之武術演示仍甚可觀,否則豈不一無是處?

  不過各門派均純樸武人,不懂舞臺演示之服飾、道具、運用,也不擅長節目的搭配組織,故仍有改善之空間。

  此次大會,另還頒發武俠傳承、武俠貢獻、武俠論著,以及影視動漫各種獎項,打造了一批寶劍,有金劍、銀劍等,也可說是一時盛事了。

  我們在龍泉驛舉行俠文化節時,該地也正在辦桃花節。春暖花開,此類桃花、櫻花、梨花節已在各地次第展開。但目前此類節慶仍是農村遊的型態,沒什麼文化氣息,令人遺憾。

  由龍泉驛出來,去都江堰、青城山遊了一趟。劉綏濱頃在山頂上清宮籌建青城派總部。樓臺四棟,方建築裝修中,拉我與陳曉林、陳廖安去看了看。希望他能鴻圖大展。

  返北京後,休養數日,又於四月一日飛西安,參加今年祭黃帝陵的活動。

  會前婁勤儉副省長接見與會學者。這本是禮儀式活動,但我趁機建言,說現在各地熱衷祭孔、祭黃帝、祭炎帝、祭這祭那,實際上大都是胡整亂搞。祭禮、祭器、祭服、祭儀甚多荒謬之處,且以促進旅遊,辦成一齣舞臺劇為主流。如此豈能饜全球華人之心哉?

  斯語既出,領導們當然驚疑不定,忙辯稱他們也很謹慎從事,且無商業性操作,頗有考證云云。彭林乃繼而站起來說:「龔先生講得對,前次祭黃帝我就去過,確實頗多錯誤」,接見會乃匆匆結束焉。

  四月三日,我與電視台工作人員先去黃陵準備。次日兩岸公祭大典,臺灣有新黨主席郁慕明等人參加,台灣中視、大陸央視、陝西電視台聯合轉播,臺灣高惠宇和陝視李菲、央視魯健共同主持,另由我與北大哲學系王博當嘉賓,協助解說。

  在主播臺上曬了一上午太陽,勉強解說完畢,善禱善頌一番,據說效果不惡,場面也頗隆重感人,很能振奮人心。

  但實際上祭禮很成問題。目前黃陵祭典已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漸漸形成傳統。然祭儀正如我上文所說,頗有可商榷之處。

  首先是公祭廣場的建築就成問題,徒矜宏闊,與黃帝陵墓和廟宇皆不相連接,以致祭祀只是在廣場上的一場表演,非真祭於廟也。

  其次,祭祀廣場把號稱九鼎八簋的各種祭器都塑鑄於兩側,變成廣場上的造景擺設,不是放在神前的供筵上。甚且根本沒有供筵供桌,只搭了個舞台。

  三、鼎簋裡面也空空盪盪的,沒有任何祭物。祭黃帝,是否應用九鼎八簋,雖不無爭議;但鼎簋既列,乃竟以空缽獻祭,毋乃荒唐?況簋鼎根本放錯位置乎?

  四、根本沒有祭品,光擺上一堆花籃。然後各界政要一一獻花。

  這是祭嗎?祭者,依字形看,就知道那乃是持肉供神之意,無肉即不能稱為祭。現在不但無肉,連酒水米果,啥都沒有,是什麼玩意?

  或曰:殺牲為祭,乃古之陋習,現在改革之,有何不可?

  這是錯了以後還要再用一套說辭來文過飾非,錯上加錯,比不懂而做錯了更可惡。

  凡禮,就要講規矩的,否則何必談什麼礼呢?依規矩,祭黃帝以太牢。太牢是殺一活牛。清代把太牢降了兩級,改為牛、羊、豬三牲,成為犢—>特—>太牢—>少牢的規制。犢仍是用活牛,特用活羊。祭上帝、五帝、日、月均用最高級別的犢祭。禮,是用形式來表現尊敬的程度,故必須有此講究。現在大家才學著開始祭祀呢,卻把禮的規矩首先打破了,有這道理嗎?

  若說殺牲殘忍,更可笑,且是偽善、假慈悲。你在家每天大魚大肉,市場上也每天宰牲無數。現在好不容易祭祖一次,卻連一杯酒水、一塊肉也不奉祭,還講得振振有辭,有這道理嗎?何況,《論語》老早記載了: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五、無祭品,只獻花籃,讀祭文時居然照例說:「尚饗」!尚饗是請祖宗來吃的意思。可是根本沒祭品,叫祖先吃花籃嗎?

  現在的花籃供祭不是中華文化,是學老外祭拜墓地、紀念碑時的作法。

  六、祭祀大員也都未著祭服,表演人員倒是穿著該穿的衣服。不管他們穿得對不對,至少比祭祀大員們懂禮。

  目前國人出席任何典禮都不知該穿什麼,因為沒有禮服,故常以西裝為正裝。西裝固然可以為正裝,但祭孔祭黃帝這類傳統典禮,民族文化意涵極濃,穿西裝是極不合適的。試想若美國總統去祭拜其開國元勳、忠烈將士而穿中國長袍,你不覺好笑嗎?

  其實1942年時已成立民國禮樂館,1943年又在重慶做成《北泉議禮録》,並形成《中華民國禮制》,對於服裝早有規範。臺灣中樞遙祭黃陵或馬英九祭孔時穿的長袍馬掛,即屬此類國定禮服之一。如今馬褂或可不穿,穿個長衫不也甚好嗎?黃帝垂衣裳而治天下,中國又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繅絲制衣的國家,服飾文明冠於全球。如今以夷服來祭之,黃帝有靈,當為子孫之不肖而痛哭!

  七、祭祀開始時,擊鼓三十四響,據說象徵三十四省;鳴鐘若干下,據說又象徵什麼。這當然全屬自作聰明的杜撰。

  自來典禮開場皆擊鼓,何況鼓這種樂器據說即黃帝所創,故擊鼓是對的。但敲鐘就不然。古來雖也有鐘鼓齊鳴之說,然若分奏,必是鼓開場、鐘結束。以鼓激揚而鐘悠遠有餘韻故也。所謂鳴金收兵,以鐘鉦代表收煞。只有方外僧家倒過來,暮鼓而晨鐘;又或金與玉配合時,金聲而玉振。因此祭黃帝,不當開場又擊鼓又敲鐘。

  而鼓打三十四下象徵三十四省,更是無聊的附會。皇帝還是五十六民族的共同始祖、全球無數億華人的始祖呢,何不敲五十六下、十三億下、或二十億下?三十四省,又是把台灣也包藏了進去,令人有政治上不好的感受,實為智者所不取。

  那麼,該怎麼辦?沒什麼,依歷來舊法,擊鼓三通即可。一輪鼔為一通,三代表多數,三通就夠了,不需亂掰。

  八、祭文讀畢之後是告祭樂舞。內含四個部分:<序·心香>、<雅·雲翹>、<風·土德>、<頌·龍幟>。

  這也是胡說八道,編劇該打屁股!風、雅、頌乃《詩經》之結構,硬套這結構來祭黃帝,以後世之周樂去扣和黃帝的事功,可謂關公大戰秦瓊。且風乃各地土風,雅是朝廷樂章,只有頌才是宗廟舞樂,故風雅都是和祭黃帝這類事搭不上邊的。

  九、具體跳舞時,中間是佾舞,兩旁是武舞,也就是舞干戚。

  這些舞都屬儀式舞,有傳承、有章法。每個動作均有固定之涵義。如今重編,講究舞臺效果,實則大失本旨。佾生用少女,特顯其嬌媚之姿,占據主場,以與兩旁的武舞之男性剛猛相對襯,可能編者還頗自以為得計,殊不知把佾舞變成了「女樂」,孔子見之,亦將憤而出走矣。

  十、整個祭祀,前後有樂,祭時卻無。亦大可笑。

  黃帝乃音樂之祖,自作鼔,又使伶倫造樂,還作了雲門、大卷、咸池之樂,張樂於洞庭之野。如今他的子孫居然不知該用什麼音樂來祭他!

  現今古六代樂固然失傳了,但歷代祭禮,都是跟音樂配合的,主事者應當考證考證。

  主持這部分的,是陜西演藝集團公司,我不怪他們。他們想弄懂這些,本來也不容易。但如今文化復興,各地祭孔祭黃帝祭炎帝祭伏羲祭文王……,不可勝數。政府有司對這些祭典就不能真請一些專家好好研究研究嗎?

  四月三日,西安關中書院重開祭孔禮,也同樣問題多多。這些禮,真有那麼難嗎?唉!就算不來問問我,《聖門禮樂志》《文廟祀典考》《泮宮禮樂疏》《古今圖書集成·禮儀典》等書具在,翻翻也就都懂了。祭祀多誤,大約只是既不上心又不讀書之故!

  此外,十一,祭祀,除了這個大官獻花那個大官獻花之外,就沒別的了。電視上對比播出台灣祭祀時的三獻禮儀式,明眼人當能立刻看出是非高下。

  獻祭分為初獻、亞獻、終獻,其實不只存在於台灣、東南亞華人社會。只要下鄉去看看,內地各鄉村祭祖、拜宗祠,也都還廣行此禮,包括許多少數民族地區皆然,我還知道有些地方祭拜時還唱《詩經》鹿鳴諸詩哩!可嘆城裡人卻忘光了!辦祭典的人,即使沒工夫讀書,若有心,回家問問老人也就明白了,不至於把自己這十幾項錯誤透過電視直播廣傳於世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清明祭賈島
后一篇:安徽記遊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